华侨网 娱乐 中国电影工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公益广告

中国电影工业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为什么我们看美国大片时脑海中想到的不是美国电影,而是好莱坞电影?当我们在谈论某个国家的电影时,讨论的并不只是某部作品,我们其实在讨论这个国家的“电影工业体系”,这就是“好莱坞”这个名词深入人心的原因。高度成熟的电影工业化体系,成为了“好莱坞”这个金字招牌长久不衰的根本。

为什么说起中国电影时观众总是感慨好片太少?很多普通观众会归咎于导演的才华有限,剧本写的空洞,演员表演僵化等原因。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只是表象原因,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电影工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

1、好莱坞是怎么玩转“电影工业化”的?

提及“电影工业化”,就不得不提到好莱坞。好莱坞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电影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而他的工业化进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1916年之后几大片厂相继在好莱坞建立,几乎都形成了全产业链布局,从上游艺人经济,内容制作&宣发到下游放映,这就是好莱坞电影初期的工业化模式——片厂制。这个时期也是好莱坞电影的黄金时期,诞生了诸如《公民凯恩》、《乱世佳人》、《魂断蓝桥》、《卡萨布兰卡》等众多经典影片。然而几大片厂不仅垄断了全产业链,在内容端上也占据了垄断性优势,某些程度上限制了电影工业的发展。

随后,派拉蒙法案的通过宣告了片厂制瓦解,好莱坞电影体系变得更加市场化。市场化代表着电影需要用好的内容来征服用户,也需要重新建立行业秩序,也就是作品工业化体系流程。基本确立了剧本开发-预算筹备-建立项目组-按计划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推广-周边衍生这样一套完整的工业化制作流程。

各大制片厂缩减了出品影片数量,精简了阵容,优化了作品的竞争力。最终在1972年派拉蒙推出了史诗级电影《教父》,获得了2.5亿票房(成本500万美元)1977年上映《星球大战》带动了电影行业整体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拿下了7.754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相关产品更是卖出40亿美元。

自1980年工业体系成熟化之后,好莱坞电影开始迅速登顶全球电影市场巅峰,并且逐渐统治了全球电影市场,其至今仍然代表全球质量最高、受众最广的电影内容。至今产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不同类型的好莱坞电影,其中《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成为了经典之作,商业大片系列《黑客帝国》、《速度与激情》带来了新的视觉刺激,《复仇者联盟》系列让漫威宇宙席卷全球,《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接连登上全球票房冠军宝座。这些都是高度电影工业化的产物,而越来越多的佳作并不是仅仅得益于电影工业化的某一个环节:不是单纯的宣发,技术或者剧本,而是它经过几十年的尝试给了好莱坞电影一个标准体系,一个让观众惊呼,让行业TOP榜单不断刷新的标准体系。

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化不断探索的几十年间,好莱坞一点点地建立了成熟完备的工业体系:每一个高精尖的工作,包括导演、编剧、制片、演员、摄影、灯光、布景、美术、服装设计、化妆、特效、乃至于替身演员和字幕设计这样相当细碎的工作,好莱坞都能第一时间找到对应的专业人才去完成。在这个严丝合缝的体系里,仅“特效”一项,就包含了几百个工作岗位。

这,就是工业化所带来的专业性,且具有规模性,管理性。

而这种专业性所带来的直接成果,不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成片里,还有好莱坞各类工种所拥有的行业工会。这些工会的成员,就是每年奥斯卡各大奖项的评委,这种高度专业性和变相监管每部电影产出标准的含义,不仅仅是这个奖项几十年来具备无可匹敌的认可度,也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化从内至外可以高速发展的另一个原因。

2、中国电影工业化超越好莱坞的希望在哪?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电影行业由于缺乏成熟的体系化运作,技术和专业人员的欠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推进可谓是举步维艰,其结果直接体现在幕后制片人、甚至摄影、美术、灯光等人才的缺乏。而幕前更容易为普罗大众直接感受到的特效,就更是落后于好莱坞、欧洲电影。

为了改变落后的电影工业,中国电影人其实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推进“电影工业化”。《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第一次尝试水下3D,探索了更多技术的可能性。《鬼吹灯之寻龙诀》共有1500个特效镜头,从前期设计到特效制作共花费了18个月,在故事的建构上,剧本巧妙的避开了“雷区”,将故事圆满收尾。今年春节上映的《流浪地球》从剧本创作,特效制作等部门按照工业化模式进行了分工,大胆进行电影工业本土化的尝试。正在拍摄的《封神三部曲》则通过和国际上有电影工业化经验的电影人合作,进一步推进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程。

导演乌尔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电影工业化三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是类型化的创作,每个类型都有一定的创作标准,无论从剧本、制作都有一定的规范;第二是科学且系统化的制片管理,以保障一部电影的大规模生产;第三就是新技术的应用。这其实是一个关于电影工业化很有参考价值的概括。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之所以强大,吸引全世界优秀电影人前往,也正是体现在乌尔善导演所说的这几个方面。乌尔善导演在制作《封神三部曲》的过程中,也在中国电影工业化上进行了积极尝试与大胆试验。为了拍好这部神话史诗,乌尔善导演在创作、管理和技术上,都致力于以高的工业化标准去完成。

从创作上来说,《封神三部曲》很可能将填补“国产神话史诗大片”的一个空缺。乌尔善潜心研究了以《封神演义》为主的各种故事文本后,筹备了近七年时间,采用了更加现代的视角去诠释那些经典的文化符号,联动出中华由古至今的精神和文化,这种思路其实正是在向前辈好莱坞致敬。而在制作过程中,乌尔善始终在强调这个三部曲的“文化属性”,从剧本和画面设计上,都充满了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元素。这种创作中全面的“工业化”、“本土化”,正是在国内贫瘠的电影工业化土壤上播种下了充满生命力的种子。从这一角度出发,本系列很可能会在特效和视觉上达到国产电影的一个新高度。

而想要在技术上做出尝试和试验,必要的学习是不可少的。乌尔善不仅多次观看《指环王》、《霍比特人》这些经典的好莱坞工业化魔幻大片,直接邀请《指环王》三部曲制片人巴里·M·奥斯本担任制作顾问,甚至由于国内缺少高水平的专业特效公司,乌尔善导演特地成立了一家特效分发公司神话数码(魅思电影科技),将影片所需要特效的镜头进行统筹规划,将不同特点、不同难度的镜头,分给全球各家合适的特效公司制作。同时还在美国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负责与美国的特效团队进行沟通。据乌尔善透露,他的系列新作将会有80%以上的镜头由特效来实现。

严谨的管理也是这一系列高工业化标准的体现。导演乌尔善的通告单上大小事项巨细无遗,不仅有当日出工的演员名单、时间、戏份等等,还列出了分镜头画面与剧本内容的对照,演员统一听从摄制组的指挥,可见管理之严苛。

说到管理的细节之处,甚至连戏中所用到的马匹为了影片专业性考虑,都是首先建立了马场,购入合适的良驹后进行统一训练和专人管理。同时,为了满足剧组各个工种不同的用餐需求,也是出于对安全和预算节省的考虑,剧组还自建了食堂。如此的投入和所冒的风险将第一部上线的票房压力放到了最大,然而乌尔善导演仍然做出这样的决策,也表明了其对《封神三部曲》十足的信心。

郭帆导演也在探班乌尔善导演和《封神三部曲》之后说:“跟《封神三部曲》相比我们就是手工作坊,我们工业化不足的时候都是拿‘人肉’填的。《封神三部曲》的电影工业化系统很震惊,我觉得特别棒。”

乌尔善导演对于电影工业化的凝炼“创作,管理,技术”无一不在《封神三部曲》中得到体现,而这些尝试会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带来突破吗?我们暂时无法得到确切答案,但绝对值得抱以关注和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又一部印度好片!《小鞋子》导演新作《云端之上》为何令人动容?

《完美的世界》为什么值得反复观看?

发表回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