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娛樂 《送你一朵小紅花》,貴在這幾個細節
公益廣告

《送你一朵小紅花》,貴在這幾個細節

《送你一朵小紅花》爲什麽能收獲票房與口碑的雙赢局面?

貴在細節。

倘若細節處理得不好,《送你一朵小紅花》也不過是一部平庸之作。

好在,導演韓延以及諸多演員在細節上沒有掉鏈子。

哪些細節值得叫好呢?

1、

影片開篇,韋一航旁白裏提到他腦中出現的畫面裏有個女孩,很純美,但是卻想不起她的臉長什麽模樣。如果後面的叙事過程裏沒有交待的話,這個開場就會顯得很生硬。

後面确實有通過韋一航跟馬小遠的互動進行說明,讓觀衆知曉了那個“夢中女孩”就是馬小遠——甚至在結尾那個平行時空的想象裏更爲直白地進行了交待。

但我覺得最妙的處理,還是在一個視聽鏡頭的表達之上。

馬小遠帶着韋一航聽動物們叫聲的那段戲裏,韋一航提到了他夢中的那個女孩,在讨論着那個女孩是誰的時候,一個關系鏡頭呈現了一個這樣的畫面:

夜空下,韋一航和馬小遠坐在一起,韋一航背對着鏡頭,馬小遠則展露出她的側臉,從觀衆的角度看,馬小遠就是整個視聽裏的焦點——不言而喻,這個畫面也在告訴我們,馬小遠就是韋一航夢境裏的那個女孩。

無需多言,隻要一個畫面交待就足矣。

2、

韋一航的媽媽開車出停車場,爲了省一點車費,跟停車管理員來來往往“交涉”了好幾分鍾。這段戲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卻很關鍵。

因爲韋一航媽媽的讨價還價并不是在交待她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而是在以一個生活細節來告訴觀衆:癌症患者的家屬是很難的,爲了給孩子治病,父母省吃儉用,願意給孩子吃最好的健康菜品,卻不願給自己的生活裏浪費一分一毫——在展現“難”的一面之餘,也展現了爲人父母“愛”的一面。

而在後面,導演又用一個帶着孩子進行乞讨的母親的角色豐富了韋一航媽媽的人物形象。

平日裏省吃儉用舍不得多給停車費的媽媽,在得知孩子病症複發之後,内心當然是很焦急難過的。所以當那個乞讨者敲打車窗時,她會情緒失控地發脾氣,大聲喊着“你有手有腳怎麽不去賺錢養孩子!”。

她是對乞讨者有惡意嗎?當然不是。她隻是恨自己的孩子不像人家的孩子那樣健全,隻是在那一刻,情緒到了一個爆發點。要知道,在她沖着乞讨者發了一通脾氣之後,卻還是給了對方一百元。

一百元啊,于她而言可是大數目啊,她怎麽這麽舍得?

因爲她也是母親,她對對方是存有善意與共情的。

所以說,導演在這一前一後的兩種細節的處理,讓韋一航媽媽這一形象變得如此飽滿而豐富。

當然,演員朱媛媛也是演得好,将這個母親角色刻畫得深入人心。

3、

在展現韋一航父親的那份父愛方面,導演同樣用細節做了表達。

雕刻東西是一個基礎的鋪墊,家庭聚餐上的嚎啕大哭則是很外放的表現。

但是在交待韋一航爸爸爲了給孩子湊旅行費用而悄悄去做網約車司機時,導演隻用了兩個畫面來呈現:一個是韋一航視角下,看到他勤快地服務一位乘客下車;另一個則是韋一航偷偷打開爸爸的公文包,裏面露出一雙白色手套。

不需多言,一目了然。

韋一航專門煮了面條給爸爸吃,這段戲很動人。但最爲觸動我的,則是爸爸吃面的那個背影的鏡頭交待。

大家注意到沒,爸爸穿的背心上,有一個破洞。

舍不得買衣服的爸爸,爲了湊錢給孩子去旅行的爸爸,在這一刻,偉岸如山。

還有,當韋一航爸爸聽到兒子說“不如去死”之後,激動地給了他一巴掌。那是他自韋一航出生後,第一次對孩子動手。而他動手的原因,則是不希望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

他多麽愛自己的兒子啊。

所以當他拎着藥跑到吳曉昧家裏來看韋一航時,他的手都是顫抖的——這個細節真的很厲害。

這一段戲,我直接淚目。

4、

窺視整部影片的結構,會發現,它第一幕戲裏有一大段的情緒是很歡快的。

這主要體現在馬小遠帶着韋一航通過不同場景來模拟旅行的那段戲裏,音樂是歡快的,兩個人也是歡快的,整個氛圍也是歡快的。

看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此歡快的第一幕,該怎麽處理,才能在第二幕和第三幕很好地傳遞出必然會沉重的情緒呢?

如果隻是硬轉,可能就會讓觀感變得很生硬。

但是韓延導演隻用了一個拉遠的鏡頭,就解決了這種情緒的銜接。

那是在馬小遠和韋一航假裝穿越撒哈拉沙漠那段戲裏,兩人已經模拟體驗了許多的旅程,然後在這一趟沙漠之旅過後,影片就将迎來沉重的情緒階段。

起初,鏡頭都是以近景或特寫的方式交待兩個人的對話與行動。然後等他們的對話結束,鏡頭慢慢拉遠,畫幅不斷變大的過程裏,我們看到韋一航和馬小遠不過是躺在一個工地上的沙堆上在進行模拟體驗,旁邊還有工人在施工。

這就是視聽語言。

一個鏡頭就讓觀衆能夠明白,他們前面所有歡快的情緒不過都是模拟而已,真正考驗他們的,還是鏡頭拉遠之後,那個包裹着他們的現實世界。

5、

在表現韋一航家庭很艱難這一面的時候,導演韓延有設計專門的對白來交待父母有多麽舍不得花錢以及親戚們願意幫忙來支持他們治病等比較“直接”的表達。

但有一個細節的視聽語言,似乎更能打入到觀衆的内心。

就是那個不平穩的桌子,就是那個用一兩秒鏡頭交待了一下的墊了很多紙的桌子腿。

千言萬語,不如這一幕。

癌症患者的家庭有多艱難,也在這一幕裏得到了充分體現。

6、

易烊千玺的表現值得被肯定,也是源于細節的把握。

打一開場,易烊千玺離開醫生辦公室站到外面等候,畫面中呈現出來的狀态是這樣的:微縮着脖子,緊貼着牆,眼神怯怯地環顧四周,然後盯着那位因化療而剃了光頭的小女孩看。

你會發現,易烊千玺飾演的韋一航完全不像《少年的你》“劉北山”一角那麽桀骜不馴,反而有一種非常怯弱的、戰戰兢兢的“收縮感”。

包括他在片中的坐姿和走路的姿勢,都給人一種“縮起來”的感覺。還有他看人的眼神,吃飯的姿勢,拿筷子的方式,都顯得有些“不正常”。

也恰恰是這份“不正常”,才可以讓人覺得,易烊千玺這次塑造的角色,是站得住腳的,是立得住的。

因爲癌症患者的内心是脆弱的、敏感的啊,他就會像刺猬那樣,情不自禁地縮起來保護自己。

韋一航不願出家門,不喜歡跟人接觸,其實就是在以這類方式保護自己。他的内心世界是複雜的,很難像正常人那般全面放開。這也是爲什麽,當馬小遠逐漸幫他打開自我的時候,他們之間的那份青澀的情感會如此動人心弦。

敏感、脆弱、自卑、缺乏安全感以及對家人的歉疚感,如此這般,是韋一航這個人物的内心特點。

易烊千玺之所以值得被肯定被誇贊,就在于他是真正地進到這個人物裏了。

他的眼神、表情、動作,都在爲“韋一航”這個人物角色所服務——眼神閃躲,脖子微縮,說話時聲音很緊,不說話時要麽扯衣服、要麽動手指,吃飯筷子握得很低,等等這些,都是易烊千玺刻畫角色時所展現出來的對細節的拿捏。

有一場特别能催淚的戲,讓我很感動。

那一幕發生在家人聚餐時,韋一航在門外聽到了親戚們爲了幫助父母給自己治病而表示願意出力,在韋一航父親嚎啕大哭的時候,他走進包廂,所有人都怔住了。

突然,韋一航向着所有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韋一航媽媽頓時紅了眼眶,作爲觀衆的我也瞬間滑出眼淚。

在這一個鞠躬的畫面裏,我們可以注意到,易烊千玺的雙手是直直地往下垂的。這個形體細節的拿捏,将韋一航内心的愧疚與感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緻,真的是讓人驚喜的一個表演。

7、

韋一航跟媽媽整理馬小遠照片的時候,他問媽媽,說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在了,爸媽會如何過自己的生活?

韋一航的媽媽頓時有些被驚到,淚眼婆娑之際,她立馬轉過身去,用擦拭眼睛的方式避開了孩子的眼神。媽媽對孩子的愛,讓她生怕孩子看到她哭。

而在之後,她和丈夫專門錄了一個視頻,來向兒子展現“如果兒子不在了,爸爸媽媽會怎樣度過一天。”

過馬路那一段,韋一航爸爸委托他人拍攝視頻,然後拍完之後立馬跑回來感謝對方,看起來很粗糙,實際上卻很真實。

看視頻的韋一航感動得哭了,相信銀幕前的觀衆也會被這樣的細節所打動到。

8、

除了前面提到的乞讨者,片中還有三個很“路人”的角色足以撬動觀衆的心門。

韋一航在雨夜裏大喊着向馬小遠說“我喜歡你”那一段,是全片非常動人的一段戲。而在這段戲裏,馬小遠提到了兩個“路人”角色,似乎更能引起觀衆的共情。

一個是在雨夜裏苦苦等候孫兒的老奶奶,她的孫子被拐走了,想念孫子的她,每天都在尋找和等候,令人心疼;

另一個則是在夜雨中正搶着時間吃兩口飯的外賣小哥,被雨淋濕的他,是個聾啞青年,靠着送外賣而努力地生活着;

這兩個角色,前後出現的時間很短,卻足以讓我們記住。

因爲他們不僅僅是馬小遠有同理心的一種體現,也是生活中大多數平凡人不容易的一個縮影。

最最引人淚目的“路人”角色,則是那個坐在馬路邊哭着吃紅燒肉飯的父親。

影片前面就交待過,他是那個化療小女孩的父親。蓬亂的頭發與簡陋的着裝,加上被壓力壓得神情疲憊的狀态,着實令人心酸。

不用過多的交待,我們都能體會到這位父親的不易。

而在結尾出現時,他獨自拎着行李癱坐在馬路邊,整個人的狀态是那麽的崩潰而無望。

韋一航看到了他,作爲觀衆的我們也看到了他,立馬就知道,他失去了心愛的女兒。

于是,已經懂得照顧他人感受的韋一航,特地點了一份外賣,以“女兒”的名義送給這位父親。

他坐在馬路邊,手捧着此前自己舍不得吃、全部給女兒吃的紅燒肉飯,一口一口,邊嚼邊哭,淚水一顆顆地滑落,像是刮子,一遍遍地刮着我們的心。

這樣的場面,對于任何一個有同理心的觀衆而言,都會是催淚的時刻。

影片設計的這幾個“路人”角色,也許苛刻一點想的話,會顯得有些刻意;但是真正體會其中的用意,又會覺得這樣的細節處理,真的很動人。

總之,在我看來,《送你一朵小紅花》能夠收獲票房與口碑的“雙赢”局面,離不開創作者與演員們在細節上下的功夫。你可以覺得它是吃了檔期的紅利,享受了流量演員的紅利,但你不能否認,它在自身品質上的打磨,是真正支撐它獲得好成績的關鍵。

好的作品,貴在細節。

PS:首發于回答:如何評價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

文字爲作者原創,圖片均源于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殺馬特我愛你:被社會剿殺和抛下的「他們」也是「我們」

荒誕不羁又小清新,古靈精怪又詩意

發表回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