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50多年無踏足香園圍村了,現在趁香園圍口岸全面通關,特別來探下村,想不到這條村幾乎沒變過,真的是五十年不變呀!」年近七旬的古太在香園圍村的碉樓前,向記者說道。
有360年歷史的香園圍村,鄰近深圳蓮塘,被港英政府列為邊境禁區,長期不便進出,數十年來經濟發展近乎停頓,不少村民被迫移居海外或到市區謀生,是名副其實的隱世小村。有前村長在上世紀80年代中曾向當局提議開放禁區、增設新口岸,發展經濟,惜未被採納。有村民感慨等了半個多世紀,終於迎來這個遲來的春天,希望新口岸全面復常通關後,乘着開發北部都會區的春風,為沉寂逾半世紀的古村注入新的活力。
「我細個時在香園圍長大,後來才搬到打鼓嶺的鳳凰湖村居住,一別已是60年,今日是趁新口岸全面通關特意回來行下,想不到還是以前的老樣子。」現年77歲的古先生和太太,講起當年在香園圍日子,不勝唏噓。
講起這個隱世小村,古太更是滔滔不絕,一切都恍如昨天,她指着不遠處的白虎山說道:「那時生活艱難,為幫補家計,我7、8歲時已擔磚上山,上面的碉堡和警崗我都有份擔磚上去起㗎,那時每次上山擔八塊磚,每塊磚運費2分錢,每日走十多轉,可以賺到2元多,好辛苦都是血汗錢。因為有同學仔就住在村內,也經常過來玩的。」眨眼半個多世紀過去,歸來還是滿滿的童心,「這裏的碉樓和古老大屋同周邊環境,還是舊模樣,好似一直都無改變過咁。」
上世紀曾是偷渡黑點
打鼓嶺與深圳僅一河之隔,在七、八十年代是偷渡黑點,「當時村已通電,偷渡客過了鐵絲網就會朝有燈的方向走。」古太回憶道,那時每日打開門,都不時會見到又餓又濕的偷渡客坐在門口,「村民們都好有同情心,會給予水、餅等乾糧接濟佢哋」。
時過境遷,在國家改革開放政策下,深圳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今,站在白虎山頂俯瞰深圳河兩岸,對岸的小漁村如今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片繁華、欣欣向榮景象。港方的打鼓嶺、香園圍一帶仍古風依舊,遠處的香園圍碉樓藏綠野中若隱若現,恍若不食人間煙火。
在村口的一排古老大屋和四層高的碉樓,簷下的壁畫和浮雕靜靜地在歲月的流趟,褪去往日的艷麗色彩,留下滿滿的歲月痕跡,「這座就是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香園圍碉樓,牆壁上的英松圖壁畫和題字,你要反過來才讀得明㗎。」記者經村民提點,幾經辛苦,斷斷續續認出「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陋室銘」反書,客家人尚文的傳統果不虛傳。
北都讓村民看到希望
在香園圍土生土長的村民萬先生無奈道,香園圍因歷史原因長期偏安一隅,幾乎與世隔絕,經濟發展近乎停頓,好多村民難以忍耐,紛紛到外謀生或移居海外,村民也由高峰時的數百人跌至現今不足50人。
「香園圍口岸的開通令村民看到了希望,隨着兩地的密切來往和北部都會區的開發,隱世小村將煥然一新,充滿活力和生機。」萬先生興奮地說:「新口岸復常開通後,好多移居國外的村民都準備回流,依靠大灣區政策紅利和地理優勢開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