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坤記一甲子 糕品飄香深水埗

坤記一甲子 糕品飄香深水埗

圖:老字號「坤記糕品」屹立深水埗逾60年。

  於香港人而言,缽仔糕、芝麻糕、糯米糍……是刻在骨子裏的美食記憶,但此類傳統美味已不多見,究竟何處尋?想必,位於深水埗福華街的「坤記糕品」會是上佳之選。然而,經營逾60年的「坤記」宣布,將於今年5月結業。

  大公報記者走訪「坤記」店舖,現場食客絡繹不絕。掌舵人傅永祥知大家不捨,卻也只能無奈道:「我們售賣的糕都是人手做的,日做夜做是常態,現在年紀大了,體力跟不上,子女不願接手,亦沒有其他年輕人願意入行,只得結業。」\大公報記者 劉 毅(文、圖)

  香港人對於街頭小食是謎一樣的熱愛,其中就包括缽仔糕、芝麻糕、茶果等。位於深水埗的「坤記糕品」,經營超過60年,多年入選《米芝蓮指南》街頭小吃推介的傳統糕品,但伴隨結業的消息傳出,傳統手作米漿缽仔糕、芝麻糕或成為人們最後的記憶。

  家族經營 掌舵人快70歲

  「我們也感到不捨、無奈,但確實難以維持。」老闆傅永祥及其妹妹一疊聲表示,在經年售賣糕點的歲月,「坤記」主要是家族式經營,現在無人願意接手,「我10幾歲就開始在檔口幫忙,做着做着就快70歲。」

  傅永祥的父親是廣東順德人,在當地學得做糕手藝後,就來到香港闖天下。傅永祥從父親身上學到的也是傳統的糕點做法,縱使時光荏苒,愈來愈多的人追求生產效率,「坤記」依然堅持人手做糕,尚在用原始方法滿足食客的味蕾,包括磨米、榨漿、炒豆及蒸糕,都十分考驗體力。

  每天凌晨三點,傅永祥及家人就已經開始了忙碌,「我們是自己浸米、磨米,做成蒸糕所需的米漿。之後將米漿放入布袋,用大石壓住,擠出米水;芝麻糕也要逐層上鍋蒸,先蒸第一層,逐層向上,一般都要兩個小時才能做好。以前年輕時不覺得攰,現在站得久了,腰疼、腳疼。」傅永祥道。由於工序繁多,凌晨開工已是糕店日常。

  一番辛苦忙碌,成果就是舖內一應俱全的各式糕點─缽仔糕、芝麻糕、紅豆糕、白糖糕、煎堆、鬆糕、雞蛋糕。深耕細作,換來的是食客的好口碑,大公報記者在街訪過程中,有年輕食客張小姐評價道:「價格比較貴但足料好味,缽仔糕可以吃到粒粒紅豆,不會過軟或過硬;白糖糕口感也很扎實,能吃到原材料的味道;芝麻糕十分煙韌,芝麻炒得很香,味道濃厚。」

  與別不同 識食才「識」糕

  正如傅永祥所說,糕點也需要有懂它的人,「識食的人,會吃出我們家的糕與別家的分別。」針對這一點,生於60年代的食客李小姐就很有發言權:「從小到大我都很喜歡吃本地的小食糕點,例如芝麻糕、缽仔糕和白糖糕,但現在除了缽仔糕,其他的糕點只是偶爾才會見到。而且現在買到的這些糕點,味道和口感都不如前,不知是否因為用機器大量製作的關係。」

  10多年前,李小姐在深水埗工作,偶然發現「坤記」,看見了久違的白糖糕和她最喜歡的芝麻糕和缽仔糕,又有紅豆糕等其他糕點小食,就立即買了芝麻糕、缽仔糕和白糖糕,覺得味道和口感都好像小時候所吃的,很有傳統風味。雖然現在她已不在深水埗工作,但每次來這一區,都會幫襯「坤記」。

  不少人一邊買糕還一邊說:「這家的糕很出名啊,真的不忍見到它結業。」結束街訪時夜幕降臨,當日糕品已售罄,還有食客步履匆匆而來,卻失望而回:「我想買給媽媽食,這種堅持以傳統方法人手製糕的小店,在香港已買少見少。」

  如今,「坤記」宣布結業。一份糕,一份「煙煙韌韌」,串起的是幾代人的回憶。也許,美味如風散,只能存於人們的一抹記憶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金彰華彩璀璨 香港故宮開展

香港力推大型盛事 吸引全球遊客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