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桂花糕是桂林的傳統小吃之一。\資料圖片
山水形勝,意味綿長。
前不久,在一場港深地名故事徵集大賽上,我在會上發言,地名應該是更寬泛一些的概念,理當包含各類地理名稱:山名、水名、地名、路名及站點名等等,據此可以徵引出不少歷史,故事,人物,民俗與文化。一個稱謂便包蘊豐富,觸角廣泛。如香港的淺水灣,遊人皆知是一處可觀海嬉水之海灣,知識人到此,則多半會想起一九四二年病逝於香港的著名女作家蕭紅。沙灘上有一座名為「飛鳥三十一」的雕塑,就是為紀念曾埋骨於香港淺水灣的蕭紅而立。
仲春時節,暌隔四十多年我再到桂林,便想得知,桂林一名,是否因桂樹成林,香氣四溢而來?中國以「桂」冠之的地名並不少,除了桂林之外,縣級行政還有桂陽、桂東、桂平、臨桂、平桂……其中,桂陽、桂東隸屬湖南郴州,其餘在廣西。
桂林是帶「桂」字地名中唯一的地級市。
其他以「桂」冠名之地,未必與桂樹相關,桂林則殆無疑義。
桂林一名,最早的史籍記載見《山海經》。我手頭有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九月第一版袁珂校譯的豎排版《山海經》,平裝本定價人民幣一點八五元。
《山海經.海內南經》:「桂林八樹,在賁隅東。」晉,曾任丹陽參軍的郭璞注「八樹而成林,言其大也。」賁隅,今廣州市番禺區。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晨敷。」古代八桂代指桂林郡,桂林郡即是由桂樹多而得名。
我有些好奇的是,為何《山海經》特別指認桂林是在番禺東(準確地說,是在番禺的西北向)?而不是別的更有名的城市之東或西呢?
經查得知,番禺為秦置古縣。公元前二一四年,嶺南設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番禺是南海郡的首縣,並為郡治所在地。番禺建縣自此始。也就是說,番禺這個地名,在先秦就很有名了。
且慢!正當我要為自己平生最喜歡的桂花命名的桂林而雀躍之時,讀到以下一則:
據《舊唐書.地理志》載:「江源多桂,不生雜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也。」這裏所說的「桂」,是壯語gveiq的諧音,藥用價值極大的肉桂。
桂林郡的「桂」字確實來源於桂樹,可是此桂樹非彼桂樹。亦即桂林是肉桂之林,肉桂即玉桂。
肉桂也好,桂花也罷,都不影響我對這兩種樹的喜愛,自然也不影響我始終如一對桂林之美的印象。
這種印象在品嘗了當地的自治區級非遺食品桂花糕之後,更多了一層口舌的滋潤和酥香。
此次到桂林,朋友安排的酒店在秀峰區濱江路的一家酒店。我的房間陽台正對灕江,樟樹掩映,細雨迷蒙,面對拱窗外拍照,恰如一幅色彩鮮明的山水畫。說來也巧,酒店掌門人王保良得知我採寫過不少非遺傳人,安排小酌。聊天得知,他在操持兩個酒店的同時,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秝園桂花糕製作技藝」的傳承人。
這一晚我們談了很久,之後冒着春寒料峭的毛毛雨,去到步行街他的「秝園桂花糕」的門店盤桓。
出生於一九七六年的王保良告訴我,他們這一脈王氏,並非「土著」,祖籍浙江,遷來廣西定居王家山之後男耕女織,發揮了浙江人吃苦耐勞、隨遇而安的天性,在當地逐漸繁衍成一個熙攘大家族。江浙一代自古便有製作糕點的傳統,桂林歷來也盛行在重大節日祭祀及走親戚的日子,自己製作糕點,是奉祀,也是禮品。王家祖輩們便開始嘗試結合桂林當地特色和實際需求,不斷改良發展從江浙帶來的製作技藝,逐步形成了具有家族特色的糕點,據家族史記:清代咸豐二年(一八五二年),王程士(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七五年)在家鄉帶領鄉民建設耕作時,恰好是桂花盛開的季節,穀倉的粳米和糯米既是三餐之物,也是糕餅原料,王程士就把家族傳承的模具與手段合盤端出,精心製作了桂花糕。聞之芬芳,嘗之甘糯;分食左右,得到交口稱讚。
從此,桂花糕的製作既是發揚與傳承,也是一個大家族的營生手段。長者為了銘記,冠以私宅院名:「秝園桂花糕」。
一個「秝」字難倒了我,不知其讀音與含義。王保良告訴我,秝,通經歷的歷。
證之《古漢語大辭典》、《說文.秝部》:「秝,稀疏適秝也。」也就是均勻之貌。通「歷」,有一個詞,歷歷分明。我在想,一個秝字有境界:秝是兩個「禾」字,桂花糕所用的粳米和糯米,恰是兩種禾苗;輔料桂花從樹上摘下,灑落在簸箕裏,也是清晰可辨,歷歷可數。
我們在夜色中邊走邊談,王保良告訴我,傳統技藝製作的桂花糕,需要不少工具──傳統大木桶:用於粘米糯米的浸泡用具;傳統石磨:用於粘米糯米的研磨用具;傳統木質篩子:用於糕粉的篩製用具;傳統製糕模具:用於糕粉入模定型的用具;傳統模印:用於在成品桂花糕上印製標誌的工具。
傳統食品走商品市場,既不能完全丟掉手工藝,也需要引進現代設備。完全工業化生產的食品,做不出裊裊鄉愁的口味;一味強調傳統模具生產,則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王保良無疑是一個善於思考、也勇於實踐者。疫情封控三年,他借貸盤下的灕江邊兩個相距百米的酒店,一個歐暇,一個亞朵,入住率很低,壓力極大;一旦解封,作為旅遊城市的桂林,優質地段的酒店供不應求,他能夠舒心打一個大大的酒店翻身仗了。可他心有所念的還是父輩做的桂花糕。一個有追求的人,覺得沉浸在自己喜愛的事業裏,那種身心愉悅的感受,不是掙錢多少能夠匹敵的。
現如今,他盤下了二千餘平方米的廠房,其中研發區二百平方米,靜態展示區五百平方米,製作技藝體驗區三百平方米,生產區一千餘平方米。次日告別前,他帶我到桂林象山街道苗圃路三十二號的廠房去看過。我希望不久的將來,他能整合非遺生產、研發,陳列展示,乃至非遺培訓基地三位一體,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一塊小小的桂花糕,承載着桂林山水之外的香遠益清。
唐代詩人李商隱詠桂林:「城窄山將壓,江寬地共浮。」
如果你來到桂林,眼目攝入靈山秀水之際,請別忘了品嘗一下桂林桂花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