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北京京劇院演出京劇《浮生六記》劇照。小圖: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
4月2日至12日,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盃」優秀劇目展演暨「全國小劇場戲劇現狀與發展高峰論壇」在南京梅花小劇場舉辦,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主管(戲曲)鍾珍珍擔當專家點評,授課及參與高峰論壇,她於上周返回香港,接受記者專訪時暢談見聞感受,更想將所看到的優秀劇目引入香港的小劇場戲曲節。
在首屆全國小劇場戲劇「紫金盃」優秀劇目展演暨「全國小劇場戲劇現狀與發展高峰論壇」上,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等共同主辦,來自全國各地的劇團、演出機構呈現了23場優秀小劇場劇目,涵蓋話劇、戲曲、音樂劇、兒童劇等多種類型,劇目包括《民生巷11號──之二》《老張的哲學》《我這半輩子》《中央飯店》,京劇《浮生六記》,崑劇《伯龍夜品》,音樂劇《這裏冬天不下雪》,舞劇《伯牙絕弦》,肢體動漫劇《三個和尚》等。
作品多元 地域風格強烈
作為小劇場粵劇《霸王別姬》《文廣探谷》的監製和導演,新編賀歲粵劇《戲皇》總監製,鍾珍珍積累了小劇場粵劇的豐富經驗。「我想讓香港觀眾都能知道這項繁榮的文化盛事。」鍾珍珍興致盎然分享道:「藝術道路從來都是孤獨的。但當我在南京看到有這麼多優秀的人和好的作品時,感到內心的火又燃燒起來,因為很多人都在走這條路。內地小劇場氛圍很好,參加者聚首一堂,通過觀摩和交流,在不同藝團之間形成了互相激勵。」
回顧參與的過程,她認為每天都不虛度,「每天都做很多實實在在的事,活動結束後,我也以日記形式記錄每天的感受,包括一些天氣、日常,以及見聞和對所看劇目的評價。」感受最深的在於,「內地小劇場演出都很有強烈的地域風格,作品豐富多元,既有取材自民生的《民生巷11號──之二》,亦有改編自文學作品的《我這半輩子》,也有京劇《浮生六記》、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以及具備創新性的《三個和尚》等。」
鍾珍珍主要欣賞了《三個和尚》《我這半輩子》《這裏冬天不下雪》,崑劇《伯龍夜品》《花木蘭》等,並作了相應點評,「點評時,我會重點關注創作者如何為作品賦予新生命,譬如如何二次創作、傳遞人性和情感,引起觀眾共鳴。戲曲演出,我的關注點在是否跳脫出原有的戲曲框架等。」
「戲劇要有鼓勵人心的作用。」鍾珍珍回憶起今次觀看的一部話劇《民生巷11號──之二》,評價其有地方特色,所呼應的主題也是時下最受人關注的長輩養老問題,很貼地。
老少皆宜 冀引進《三個和尚》
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出品肢體動漫劇《三個和尚》,亦令鍾珍珍眼前一亮,「這部劇很老少皆宜,演員幾乎不說對白,主要依靠肢體語言作為敘事,又融合了戲曲元素,配上小小動畫效果,十分有看點。當中,部分演員的身段表演,甚至直接取材自戲曲,比如有一場和尚在黑暗中摸找的戲,就很像京劇的《三岔口》。如果可以,我想將這部戲劇引入明年的香港小劇場戲曲節,讓香港觀眾也能欣賞。」
「比之內地小劇場藝術的蓬勃發展,香港發展小劇場演出需要多多努力。」鍾珍珍道。她一邊感嘆香港如果辦一個如此規模的小劇場藝術節在場地、人力、物力方面的難處,一邊總結今次的交流經驗,指出香港在創作小劇場作品時也要緊守地域特色和風格。
圖片:中國戲劇家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