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本港經濟逐漸復常,惟美國默沙東藥廠報告顯示,即使新冠演變成風土病亦會帶來經濟損失,估計新冠未來將為本港造成每年約40億至1087億元的潛在經濟損失,相當於年度本地生產總值(GDP)0.1%至3.8%;若疫情維持現水平,料每年經濟損失416億元。報告提醒,長新冠患者或因生產力下降、依賴醫療系統等,亦帶來經濟成本。
美國默沙東報告探討新冠疫情對新加坡、台灣、澳洲、韓國及香港5個亞太區市場構成的持續經濟影響。報告稱,假設大致維持現時疫情,新冠每年將為香港帶來約416億元經濟損失,為GDP的1.4%。按上述指標,疫情令新加坡、台灣、澳洲及韓國每年損失26億至276億美元(204億至2167億港元)不等,佔當地GDP的0.6%至1.6%。
指長新冠降生產力 增醫療成本
報告指出,上述經濟損失主要是「間接成本」,與市民染疫後未能工作導致生產力流失、照顧長幼等衍生的連鎖影響有關,即使新冠變為風土病,上述成本仍很可能持續高企。其中易感染者(60歲以上或同時患多種疾病的在職成年人)、在職成年人及醫護人員帶來的間接經濟損失佔比最重,例如易感染者染疫後,每年可造成至少160億元經濟損失,佔總損失額39%;在職成年人染疫後的生產力損失額每年達244億元。
報告又指出,長新冠患者或會依賴醫療系統,並減低生產力,每年或為香港經濟帶來最少159億元損失。默沙東亞太區總裁David Peacock稱,報告有助決策者預先制定政策,對減低新冠於不同城市造成的經濟損失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