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人工受孕(IVF)協助不少人解決生育問題,現時冷凍胚胎過程由人手在顯微鏡下逐一處理,冷凍胚胎成功率易受技術人員狀態影響。輔助生殖醫療器械初創企業Biorocks聯合創始人陳昊楠的團隊研發新方法,運用微流控技術將胚胎外的水分自動換成冷凍保護劑,免卻人手操作,將成功率提升至99.5%,傳統成功率僅約80%至90%;同時新技術可每20分鐘處理20個胚胎,較傳統約每15分鐘僅處理一個胚胎,效率大增。
Biorocks自2019年由多名科大學者成立,是輔助生殖醫療器械的上游設備及耗材供應商,科大分析化學博士陳昊楠是該公司的技術總監(CTO)。陳指出,人工受孕涉多個步驟,包括從病人體內取卵、洗卵、體外受精、胚胎培養及冷凍等;其中在冷凍前,實驗室人員須將胚胎外水分換成冷凍保護劑,否則胚胎會結冰死亡。
胚胎脆弱易受損死亡
人手顯微鏡下處理壓力大
陳昊楠解釋,傳統技術下,實驗室人員須以人手在顯微鏡下用吸管吸起胚胎,以8個步驟逐步將胚胎外的水分換走,整個過程限時約15至20分鐘完成。
陳昊楠形容技術人員期間要承受巨大精神壓力,脫水太快胚胎未必可承受,而冷凍保護劑有一定毒性,不可浸泡太久,同時每個患者有多個胚胎、每日有很多患者,技術人員容易疲勞,過程成功率約80%至90%。陳提到,胚胎中心要培訓新人進行冷凍解凍程序,一般需時兩三年訓練。
陳昊楠團隊研發的技術運用由塑料製造的微流控芯片,尺寸與5元硬幣相若,每塊芯片可容納3個胚胎,日後技術人員只需將胚胎放在芯片上,再放入自動玻璃化冷凍儀,就可自動完成液體置換步驟,每20分鐘可處理20個胚胎。陳昊楠還介紹,胚胎尺寸約100至200微米,「微流控」技術可控制流體在微細環境下流動,當液體流經特別設計的微米級管道,胚胎外的水分可逐步換成冷凍保護劑。
冀2025完成內地歐盟臨牀測試
團隊已在小鼠胚胎完成2000例測試,成功率99.5%。陳昊楠稱,提升胚胎保存率,可減低從婦女身上重複抽卵的痛苦,該技術亦有望為實驗室節省培訓人才成本,目標2025年完成在內地及歐盟的臨牀測試並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將技術推出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