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英國及澳洲等地均採取精神健康「階梯支援模式」,按病情嚴重程度劃分,提供不同層級的協助及治療,頂層是最嚴重及高危精神病患者,須住院接受跨專業團隊治療,愈低層的病人所需醫療服務愈簡單。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認為,階梯支援是最理想管理模式,按風險明確訂立支援配套,長遠值得仿效,惟關注本港各類人手都短缺,當病情輕的人得不到足夠支援會「卡」在低層,無法獲較高層次支援。
港各層均人手短缺 恐低層病者惡化
階梯支援模式(Stepped Care Model)2011年由兩名學者在英國提出,其後獲英、澳、加等國政府或社福機構採納及演變。澳洲衛生署文件指出,階梯支援能針對精神病患者個人需要,按病情升級或降級,從而獲得最符合所需的支援及服務,善用系統有限的人力和資源。
陳友凱稱,階梯支援模式可理解成一個三角形模式(見圖),底層牽涉輕微病人數量最多,故服務提供者亦最多,但其資格未必需要很專業,然後按病人病情及風險上升,參與的服務提供者資歷和能力也相應增加。他認為在本港有限資源下,長遠可仿效這模式。
至於臨牀社工及情緒輔導員等角色,他稱是屬階梯中層,負責跟進中度患者;但他關注本港精神科醫護、心理學家、社工、職業治療師等均缺人,若階梯每一層資源都不足,不但無法發揮效用,更會得不償失;按一般理解,若梯級底層資源不足,會令愈來愈多輕微病人病情惡化,病人湧至上層爭資源,惟實際會令惡化病人滯留在低層,沒機會獲所需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