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彬
浙江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这里,乡村振兴有着天然的文旅特色,一幅生态美、产业优、百姓乐的共富画面正在湖光山色之间铺展。
多元利益联结机制 助力村民致富
满脸笑意,一身轻松,安闲中又有向上的势头散发出来……在湖州吴兴区妙西镇南部的龙山村,几乎分辨不出当地村民与外地游客,田园风光深蕴诗情画意,让这里格外“留人”。“本来只打算住一天,结果一来就爱上了这里的独特韵味,决定再待几天。”像来自上海的刘先生这样,抱着短途游的心态而来,被人文气息吸引而延长旅程的游客为数众多,住着住着就融入了当地生活的也不在少数。乡村旅游就是湖州百姓的幸福事业。
在湖州,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村游富农”共富计划的启动让家家户户有了多种收入,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红利。为提供更多新岗位,湖州加速推动大项目落地乡村,近3年来,亿元以上项目共有105个投入建设,长颈鹿庄园等197个优质项目投入运营,一批小而美的村游新项目焕发生机,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提升,稳居全国前列,灵活就业人数更是可观。湖州还持续推进农民“持股增收”计划,创新农文旅项目分红新模式,为村民提供村游创业机会。
此外,通过开展“未来乡村”“未来景区”“未来民宿”等试点,湖州还建立了“保底租金+流水分成”等有效机制,畅通村游项目分红渠道。如安吉鲁家村,由18个家庭农场起步,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民股权从2014年的每股375元增加到现在的每股3.2万元,人年均收入从1.47万元跃升到4.98万元。
如今,依托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包含资产、资源两种形式入股,股金、租金、薪金“三收益”等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普遍增长。
高标准现代化运营 推动村庄富庶
论及领先,湖州德清莫干山的民宿产业很是耀眼,素有“全国民宿看浙江,浙江民宿看德清”的美名。论及成果,则不得不提湖州民宿行业标准的建立与落实。
湖州在全国率先制定首个县域《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示范民宿服务质量指南》等地方标准,并以此为蓝本,上升为国家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规范》。在全国首个发布了《民宿管家职业技能等级评定规范》(简称《评定规范》),申报的“民宿管家”新职业入选国家新版职业分类大典。为进一步夯实政策基础,湖州还出台了《湖州市本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奖励补助(八条)细则》,重点支持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如对市本级民宿,首次被评为国家甲级(省白金宿级)、国家乙级(省金宿级)、国家丙级(省银宿级),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德清县、吴兴区则按照获评等级民宿的房间数进行一次性奖励补助;安吉县重点对发展民宿村落好的乡镇有相应50万元的奖励。
“民宿的发展过程中硬件、服务、从业人员都需要进行标准的引导与规范。正是各种标准与规范的制定,中国民宿行业才能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数量发展迈向质量发展。” 作为《评定规范》的起草者之一,德清木亚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刘杰介绍,截至2023年6月,木亚文旅共培育乡村民宿从业者3200人。同时,乡村民宿众创空间吸纳入驻乡村旅游企业17家,入驻企业销售额超6000万元;从2020年9月上线莫干山旅游旗舰店至今,上线签约超过200家乡村民宿,销售收入近7000万元,为莫干山本地乡村民宿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超过3000万元。
共享美好乡村生活 促进精神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缺一不可。
在湖州市安吉县的“小瘾·半日村”,乡创生活、旅居生活、安心生活交织,让曾经的“空心村”变为村民的“后花园”。“不用看招牌,只看外形就能知道是哪家店。”有游客感叹,无论是“黄妈妈·家宴中式餐饮楼”“深夜食堂日料店”等充满人情味的餐饮店,还是“不染美学艺术空间”“i晴堡图书咖啡馆”等公共空间,都呈现出江南乡村生活的珍贵记忆和现代审美的交织碰撞,具有很强的辨识性。
被人亲切地称为“村长”的“小瘾·半日村”总设计师、创始人陈谷,谈起村落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改造时,如数家珍。“情感上,我对村子有着乡情;理性上,我判定村庄的肌理脉络保存较完好。所以,我的设计初衷是不做大拆大建,而是基于村庄原有地貌,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提升和交通贯通。”陈谷认为,乡村规划要把握好建筑与景观之间、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此,陈谷还认真考察和了解每个入驻的“新村民”,力求让村里的每座建筑、每种业态都适得其所。
对于“小瘾·半日村”的二期建设,陈谷计划植入更多文化元素,包括茶空间、阅读空间以及非遗体验等,让游客从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中获得更多精神滋养。“共同富裕应该印刻在情感和认知中。我们探索更多文化样态,就是希望乡土文化能从村支书、乡村文化能人等老村民的‘裤腰里’传输到新村民和游客的口袋里、脑海里。”陈谷介绍,为让更多村民加入,村里现在还会不定期推出规划、设计、运营等各类课程,邀请一线的优质团队为村民传授经验,同时,按照村民需求逐步完善和更新课程体系,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