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飞花文摘 【大江南北】從“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國
公益广告

【大江南北】從“一粒米”感受文化中國

  中國稻作農業發展歷史悠久。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中國的稻作農業起源很早,米食文化源遠流長,不僅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許多生活習慣,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氣質。

  2000年11月,考古學家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上山遺址,此後陸續發現了一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充分證明這裡就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是以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為基礎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的重要起點。經過漫長歷史演變,中國逐步形成了特有的稻作農業體系,包括水田耕種技術、節氣和歷法、穀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習慣,以及與之相應的社會結構、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

  與稻作農業息息相關的米食文化傳承至今,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樣態,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浙江,從融合山海之味的海鮮米豆腐,到傳統美食慈城年糕、湖州粽子、梁弄大糕,再到甜苦相依的創新食品咖啡湯圓,米香一如既往,形態千變萬化;在廣東,人們既喜愛非遺美食禾蓋珍珠、風味美食“粥底打邊爐”,也對“薄如蟬翼、純白若雪”、米香濃鬱的陳村粉鐘愛有加;在湖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土家茲粑廣受歡迎;在雲南,種類繁多、口味各異的米線令人目不暇接;在海南,氣鼓魚粥、港門酸粉、山蘭米酒、鳳梨海鮮炒飯等特色美食吸引無數食客前來品嘗……具有悠久歷史的米食文化,成為中華文化創造力的一個生動注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半個世紀前,雜交水稻在中國率先成功研發並大面積推廣,助力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世界近1/5人口吃飯問題,成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今天的中國,從深入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到開展“光盤行動”,在全社會營造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濃厚氛圍,一系列有效舉措,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牢。

  “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結著中華兒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著中華文化的萬千氣象,銘刻下中華文明奔騰向前的壯闊畫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