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夏日庆典,点燃生活激情
公益广告

夏日庆典,点燃生活激情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王小军 环球时报驻西班牙特约记者 王方 环球时报驻加拿大特约记者 陶短房】

编者的话:日本青森睡魔祭、西班牙奔牛节、加拿大卡尔加里牛仔节……各国夏日庆典正如火如荼举行。漫长的准备、酣畅淋漓的跳跃与欢歌,人们为了这些传统庆典聚集在大街小巷。这些民俗背后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承,是人与人之间深深的羁绊。

青森睡魔祭赶走睡意,祈愿丰收

日本的祭祀活动丰富多彩,基本来自神话传说或与宗教信仰有关,通常以寺庙神社为中心举办。然而,被誉为日本东北三大祭之一的青森睡魔祭却是少有的不依托于寺庙神社的大型祭祀活动,是日本东北地区热热闹闹的夏日活动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当《环球时报》记者参观青森“睡魔小屋”(专门用来搭建睡魔的小屋)时,看到了里面贴着的老照片。早年的睡魔小屋里闷热潮湿,充满蜡烛气味,街坊四邻会送来冰水慰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帮忙,分得一个饭团或一个冰糕,吃出了骄傲的感觉。

关于青森睡魔祭的起源,学界有很多猜想。既然与传说和宗教无关,那么可能性较大的就是来自山野之间或外来文化。目前比较占主流的说法是,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了“七夕祭”这种祭祀形式,迅速与津轻地区早已存在的习俗,如送神、制作人偶、放虫等活动融合在一起。七夕祭本是在农历7月7日晚上将灯笼放入河流或海洋,借此洗净不洁之物,祈祷身体健康,阖家平安。如今,青森睡魔祭的最后一天依然保留着海上巡游的项目,可以从中窥见1000多年前的影子。

后来,随着纸张、竹材和蜡烛的普及,小型灯笼逐渐演变成大型人偶和扇子的形式。之所以取名睡魔,据方言学家考证,是因为和日本东北方言中的“睡眠”非常接近,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对于盛产稻米的青森地区而言,在秋收开始之前的盛夏季节,想要赶走睡意,振作精神,没有什么比一场盛大的活动更有效。如果一天不行,就连着热闹几天几夜,玩个畅快淋漓。因此睡魔祭在原有七夕祭的基础之上,又增添了祈愿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

睡魔祭的起源虽早,但是正式见于记载是在18世纪初。到了明治时期,地方官吏宣布废止陋习,睡魔祭也消失了近10年。之后青森地区陆续遭遇稻米欠收、金融风波和战争的影响,直到1946年,才重拾睡魔祭的传统,并且将其发展成青森最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青森睡魔祭在每年8月2日到7日期间举行。2日到6日是常规的睡魔巡游,即巨型立体花车巡游,最后一天则是由获奖睡魔领队。7日晚间,还会将6座获奖睡魔运到船上,在青森港附近海面巡游,同时燃放1万发烟火,将海天映照得宛如白昼。

这些睡魔花车通常宽达9米,高达5米。花车上描绘的有神话人物、鬼怪幽灵、当地名人、歌舞伎演员,甚至还有绿茶饮料瓶等现代元素。

令人惊叹的是,每一年睡魔祭结束之日,就是第二年准备活动的开启之时。现在的睡魔制作工艺已经得到改进,但是从制作步骤来看与以往并没有太大不同。

一座睡魔巨型花车的诞生需要经历十个阶段,团队作业,历时一年。首先要由专业睡魔师绘制底稿,这一步是后面所有工作的基础,需要格外谨慎,也极其费时。

等到画师将铅笔草稿完成上色,团队就要开始在海边搭建“睡魔小屋”。与此同时,部分人员会准备好脸部、手部、足部以及刀枪剑戟所用配件的龙骨。等到小屋搭好,就开始组装骨架。1955年以前,搭建骨架不用一根钉子和一根线,完全是以竹材相扣而成。骨架搭好后便是装灯源,虽然现在不用蜡烛,但要装上1000多个灯泡,为保证视觉效果,也相当考验技巧。第六步贴纸工序一旦完成,睡魔便有了大概的形状。

接下来的三步是勾墨、涂蜡和上色,是赋予睡魔表情的重要步骤。最后,当几十人协力把睡魔抬到2米高的花车底台上时,新的睡魔就算彻底完成了。睡魔团队的技师多师承名门,青森市自1957年起开始表彰“睡魔名人”,希望能将传统技法代代相传。外来的游客会在体验非同寻常的庆典之后,增加对这方水土和本地民风的了解。

“奔牛庆新婚”,让幸福狂奔

7月一到就意味着西班牙潘普洛纳奔牛节即将拉开帷幕。每年的7月6日至14日是该地区最热闹、最刺激的9天时间。

笔者去过多次潘普洛纳参加奔牛节的各项活动,每次看见公牛在大街上疯狂奔跑时,也会冒出与牛一起狂奔的念头,但还是没敢真正与公牛零距离接触。最后只能在大街边看着他人狂奔,看着他人享受和公牛零距离接触后的快感。

朋友路易斯对笔者说,“你去了,便能感受到与牛同奔的快感,完成一次人生惊险的壮举。”潘普洛纳奔牛节就是人与牛玩刺激、玩心跳、玩智慧的庆典。每年奔牛节结束后官方都有统计出台,统计发现,西班牙本国人基本无伤无亡,原因是西班牙人已经熟悉了公牛的习性、进攻的方向和躲避公牛进攻的技巧。

朋友路易斯是个参与奔牛的狂热分子,每年奔牛节非去不可,路易斯还是位专业摄影师,每年他都能拍出不少高水准、高质量的摄影作品。像路易斯这样对奔牛节如此狂热的人据说在西班牙为数不少,也因如此,潘普洛纳奔牛节才会有人气,才会有上万人参与,潘普洛纳政府每年的GDP和财政收入也会因奔牛节的惊险而大幅提升。

资料显示,奔牛节的起源与西班牙斗牛传统有直接关联。据说当初对潘普洛纳人来说,要将6头高大的公牛从城郊的牛棚赶进城里的斗牛场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有胆大人士突发奇想,斗胆跑到公牛前将牛激怒,诱使其冲入斗牛场。后来,这种习俗就演变成了奔牛节。

一年一度的奔牛节以9天的长度吸引各国看客的眼球,其实奔牛节的内容不但广泛且精彩,除去奔牛之外还有歌舞、音乐、美食、戏剧、电影等各类文化内容。当下的潘普洛纳奔牛节已经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奔牛盛典,在牛蹄奔跑的响声中,奔牛节已经凝聚成一个现代文化的聚宝盆。

甚至有婚庆公司开发了一组“奔牛庆新婚”的项目,很多青年男女在潘普洛纳举行婚礼,新郎新娘手持鲜花的背景场面就是狂奔的公牛和人群,婚礼公司策划的祝福词是:婚前、婚后的生活就要像奔牛一样狂奔在幸福满满的大街上,永久保持夫妻间的新鲜感和刺激感。

卡尔加里牛仔节,记录一座城市的崛起

7月上旬,被加拿大人自豪地称作“地球上最伟大户外表演”的卡尔加里牛仔节拉开了帷幕,来自全球各地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和牛仔竞技爱好者齐聚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最大城市卡尔加里东南郊的牛仔公园,参加一年一度、为期10天的卡尔加里牛仔节。

卡尔加里牛仔节的前身是当地农业协会1886年举办农业博览会时举行的即兴骑术、赛马和赛马车等表演,场地位于距离牛仔公园不远的维多利亚公园。这项活动1899年扩展为“农业及工业博览会”,作为助兴项目的各种牧场竞技表演也受到追捧,逐渐成为博览会吸引人气的招牌。1909年的博览会,当时仅有2.5万人口、还是个农牧业小镇的卡尔加里,7天会展时间内竟吸引了多达10万观众,仅开幕式的牛仔巡行就涌进7万人,轰动一时。这场博览会也被公认为卡尔加里崛起的标志。

在“博览会”助兴表演行列中,有一位著名的美国西部牛仔、职业牛仔竞技常客韦迪克,他从当地居民和观众的热烈反应中嗅到商机。1912年,他带着一个精干的团队重返卡尔加里,游说当地绅商名流,试图说服他们和自己联手举办一个独立于“博览会”、更凸显“西部牛仔”特质、可以名利双收的商业性牛仔嘉年华,并称之为“牛仔节”。第一届卡尔加里牛仔节为期6天,设立了骑公牛、骑马绕桶、摔马、拴马绳、骑有鞍马和骑无鞍马6大牛仔竞技项目。

如今的牛仔节已经“标准化”:7月上旬第一个周五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巡游,然后是为期10天的“正日子”,包括每天13时30分开始的牛仔竞技、19时45分开始的马车竞技。此外,还有场内外的各种项目和节目:牛仔竞技“6大项”虽然百年不变,但陆续增加了多项儿童趣味项目,例如儿童骑山羊竞技。

对于大多数当地人而言,“7月的牛仔节”是全城的嘉年华,市内轨道交通会24小时无休地往来市区和牛仔公园。人们会不惜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门票,公园内外近百个摊档和餐厅也会不怕赔本,乐呵呵地为排长队的每个游客送上现做的“牛仔节煎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大美母親河 風景盡收眼底

与“中国天眼”一起仰望星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