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在港出現約半個月、掀起觀鯨熱潮的鯨魚前日(周一)證實死亡。參與解剖驗屍的海洋公園昨稱已完成初步採樣和解剖,於鯨魚背鰭較前位置發現較大面積新傷口,初步認為是近期由硬物造成,較大可能是船或其螺旋槳所致,確實死因仍待解剖和化驗。園方又稱,專家團隊正採集鯨魚樣本,包括生殖器官及內部組織等,透過比對尋找受傷原因;部分樣本將送往外地化驗,觀察有否潛在病變。有保育團體估計,鯨魚因外來撞擊而死,認為人為造成機率較大。環境及生態局長謝展寰昨對鯨魚死亡表示惋惜,承認當局處理事件有改善空間,並將從4方面避免同類事件發生(見另稿)。
上月現身本港的鯨魚前日被發現在西貢牛尾洲以南海面側身反肚漂浮,其後證實死亡。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人員與漁護署同日晚上將鯨屍運到萬宜水庫西壩以待檢查解剖。本報記者昨早於現場所見,有關人員在場搭起4至5個帳篷,並劏開鯨魚腹部位置,取走部分內臟檢驗。
採集內臟、生殖器等檢驗 部分樣本送外地
海洋公園昨稱,根據初步檢驗,鯨魚身長逾8米,屬雄性,估計未成年。此外,鯨背發現有兩個傷口,包括一個新傷口,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祝效忠指出,新傷口位於背鰭前方,面積及深度較大,初步估計較大可能是船或螺旋槳造成。他稱鯨的胃部並無發現大型海洋垃圾,已檢取傷口樣本、內臟組織及生殖器官等化驗,之後會檢驗組織樣本,確認鯨魚品種及是否受疾病困擾。鯨魚的組織和骨骼樣本會運至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處理。他續說,幼鯨死亡涉及很多變數,包括是否已「戒奶」或迷路、有否受近期颱風影響等,種種環境因素都會令鯨魚進入香港淺水水域,故確實死因有待化驗解剖。
有份參與解剖的城大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葛展榮及其團隊表示,根據初步分析,鯨魚身體表面有兩個頗大傷口,深及骨骼,有可能受感染,認為一般而言,深及骨骼的傷口會大大減低鯨魚存活機率。團隊又估計,鯨魚或屬布氏鯨或其亞種艾氏鯨,屬太平洋、大西洋一帶常見品種,期望事件可令市民更關注海洋生物。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主席鄭家泰昨於電台訪問指出,鯨屍有數個大傷口,但其餘部分新鮮,相信鯨魚是受到突如其來的硬物撞擊,導致身體傷害致死,估計人為造成機率較大。不過,他指吊運鯨屍的過程亦可能改變傷口形狀,故認為具體死因有待驗屍確定。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同樣估計鯨魚因外來撞擊喪生,身上傷痕來自死前抑或死後仍需進一步檢定。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