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本港現約有200名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患者,為掌握患者情况及需要 ,香港肌健協會成立全港首個「漸凍人症患者資料庫」,發現患者平均向4名醫生求醫、需時約一年才確診;資料庫中,六成半患者現已被診斷為嚴重殘疾,意味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約三成。協會促請政府盡快設立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及時轉介患者和提供復康服務等配套。
病徵難辨檢查多 確診需逾年
資料庫透過患者自行網上填寫或電話調查,於去年6月至今收集全港23%漸凍人症患者的數據。結果顯示,患者平均在55歲發病,初期病徵包括口、手及腳無力,但因病徵難辨認,平均需向4名醫生求醫、5次詳細檢查,例如肌電圖、神經活檢、抽骨髓等,約一年才確診,有近12%更需時逾兩年確診。由於病情惡化速度快,約半數患者確診後僅餘9個月存活期(見圖)。
9萬元買器材 醫療照顧月花萬元
現年54歲的胡先生2011年發病,當時42歲的他任職建築工人。他憶述,起初腳突感無力,曾向脊醫及骨科求診,骨科醫生發現神經反應異常後,將他轉介公立醫院腦科,花8至9個月進行一系列包括肌電圖、驗血及磁力共振等檢查。其間胡如常工作,惟有一天下班回家時不慎跌倒,面骨爆裂,需留院一周,醫生才首次告知他有可能患上漸凍人症。他由發病至確診,歷時約一年。
香港肌健協會會長呂文林稱,有65%患者被診斷為嚴重殘疾,日常活動能力僅及晚期癌症患者的三分之一。患者確診後需花9萬元買醫療或復康器材、改裝家居,其後每月平均需1.3萬元用於醫療及照顧,例如物理治療及租用維生儀器等。
該會顧問醫生郭子堅(復康科專科)指出,漸凍人症成因尚未確定,大部分患者50歲或以上發病,九成沒家族病史,最新理論認為是一種名為「谷胺酸」的胺基酸分泌過多,過分刺激肌肉運動神經細胞所致,存活時間由數月至10年不等,平均為3年。由於負責肌肉運動的大腦、腦幹細胞及脊髓前角細胞同時局部壞死,患者肌肉會不斷退化、萎縮、無力、不規律顫動和抽搐,致四肢無力、行動不良、影響吞嚥及說話能力,最後呼吸衰竭。
郭補充,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現有不同輔助、非入侵性治療或手術,可助患者紓緩病徵,維持正常社交生活,如碳纖維腳托及咳痰機,對患者有很大幫助。部分患者發病10年仍與病共存,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在出現初期病徵時及早求醫。
專家:病因未明 治療可緩病徵
呂文林亦指出,目前在公營體系,患者通常被安排由內科跟進,大多只記錄退化程度,患者只能無奈看着病情惡化,承受旁人無法理解的痛楚。他促請政府盡快設神經肌肉疾病專科診所,並為患者提供復康服務、輔助設備及照顧配套,強調及早診治與復康治療有效紓緩患者病徵和維持生活水平,冀各界伸出援手,支持復康服務及購買輔助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