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始終遵循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精神,堅持把人權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走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為中國人權事業進步和國際人權事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副所長侯賽因·阿斯卡里的評論。
阿斯卡里認為,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權發展道路。人權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各國國情不同,歷史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必須也只能從本國實際和人民需求出發,探索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阿斯卡里對此非常認同。“當人們不再為衣食住行等問題焦慮時,這才擁有了最大的人權。”阿斯卡里說,保障人權要把人民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解決好人民的切身問題,讓每個人免受饑餓和貧困的困擾,並且享有衛生、清潔用水、電力、教育和醫療保健等權利。
阿斯卡里表示,人權狀況好不好,關鍵要看本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多少。2018年和2019年的兩次訪華經歷,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中國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就令人贊嘆。走在中國許多城市街頭,我感受到民眾的幸福感顯著提升,他們有著非常強烈的自信,對未來充滿信心。”阿斯卡里認為,中國人民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無論走在中國哪座城市,都能看到人們在努力工作,對實現這一遠大目標滿懷參與感和使命感。
中國在發展和保障本國人權事業的同時,也在積極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台,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目標,助力實現共同發展繁榮。阿斯卡里表示,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巨大成功。
阿斯卡里強調,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從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其他國家主權。“當今世界面臨貧困、自然災害、經濟復甦乏力、衝突等各種挑戰,沒有經濟發展,和平就無從談起。從這個意義上說,共建‘一帶一路’有助於促進全球人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