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文艺风向 在盤龍城遇見 《封神》同款
公益广告

在盤龍城遇見 《封神》同款

  圖:弦紋銅鬲。

  在中國的神話史中,《封神演義》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很多人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姜子牙」「哪吒」「楊戩」「雷震子」,以及「哪吒鬧海」「姜太公釣魚」「武王伐紂」等故事,都出自其中。「封神」時代的商王朝到底是什麼模樣,那時候的人們又過着什麼樣的生活,或許觀眾可以在廣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展出的「盤龍城──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一窺究竟。

  曾經,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商王朝的活動範圍僅限於黃河流域。但先秦《詩經.商頌》的《殷武》描繪了武丁征伐荊楚的壯舉,表明早在商代初年,荊楚和氐羌等方國部落一樣,已納入商王朝版圖。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為這些詩句提供了實證。

  本次展覽共展出205件(套)精美文物,分為濤起城池、卓卓商邑、古粵文明三大部分,通過文物資料與文獻研究的結合,系統地展示盤龍城遺址考古發掘數年來的工作歷程與重要研究成果,勾勒出盤龍城從興盛到衰落三百年的歷史脈絡,向觀眾展現了一幅幅盤龍城的城邑生活、兵戎祭祀、勞動生產的宏偉畫卷。

  王左杖黃鉞  金屬兵器時代

  導演烏爾善的電影《封神》,開篇是殷壽領兵討伐冀州牧蘇護。冰天雪地中,身披鎧甲,手持青銅鉞的殷壽威風凜凜。這個青銅鉞,在「盤龍城──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展覽中就有同款。事實上,不止是鉞,電影《封神》裏的許多細節,在盤龍城都能找到蹤跡。

  鉞,本是一種兵器,《說文解字》曰:「大者稱鉞,小者稱斧。」兩者區別在於斧刃較鉞為窄,鉞刃較寬大,呈弧形,似新月。本次展覽中展出的銅鉞,刃部延展為半圓形,側角向上翹,平肩,哪怕時光流逝,身上布滿了歲月痕跡,但記者隔着玻璃依然能感受到它的肅殺之威。銅鉞製作精湛,紋飾綺麗,內上部兩面均飾一饕餮獸面,看起來古樸而莊重。

  鉞雖然殺傷力很強,但和戈、矛比起來卻過於笨重,這導致它在戰爭中的實用性大打折扣,故而逐漸脫離戰場演變成為一種禮兵器。作為禮儀玉器的鉞,集軍事統治權、戰爭指揮權、王權於一身,所以《封神》的登基大典上,殷壽手持一柄玉鉞登場。

  在電影《封神》中,有不少戰爭的場面。「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古代,軍事與祭祀是一個政權維繫的根本。雖然商代早期缺乏文字記載,但考古發現為認知盤龍城先民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青銅時代早期,近戰使用的戈、矛、刀和遠程射擊的鏃,是最為常見的兵器。在古代兵書《司馬法》中有記載,「兵惟雜,兵不雜則不利。」意思是說兵員、兵器要搭配使用,搭配不好對作戰不利。

  不說不知道,盤龍城在長江流域是率先進入金屬兵器時代的,在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中,約三分之一為兵器。整個盤龍城文化,都帶着強烈的軍事色彩。而盤龍城遺址中,經常有好幾種兵器同出於一座墓葬的情況,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搭配使用的重要性。本次展覽中,有展出數量不少的銅有翼鏃。商代銅鏃需要依附於箭桿之上,才能實現遠射功能,箭桿尾部設羽,用以防止弓箭飛射過程中發生擺動。商代多使用木製箭桿,同箭羽一樣不易保存,考古發現中極為罕見。

  炰蒸煮炙  民以食為天

  電影《封神》的熱映,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商代:遇事不決「算一卦」的卜甲,古樸典雅的禮樂場面,照亮整個宮殿的一盞盞連枝燈,以及影片中隨處可見的商代青銅器經典紋飾,無一不展示出着殷商時代的獨特審美。

  《墨子.公輸》有載:「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3500年前的盤龍城先民,為生存發展,以勤勞、勇敢、智慧,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長江流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盤龍城經歷了小規模聚落興起期,修築城垣、宮殿及大量製作青銅器的繁盛期,以及隨着人口增加、文化範圍進一步擴大的發展期。本次展覽的「卓卓商邑」單元,縱向上以城邑發展為時間線索,橫向上以物質生產與精神文化為切入點,依託出土文物,介紹了盤龍城文明從初興到繁榮的發展過程。

  盤龍城遺址出土了類型豐富的食器與酒器,體現了先民們多樣的飲食種類與先進的烹飪手法。根據考古發現,盤龍城先民的飲食表現為「其谷宜稻」兼食稷粟的主食體系,副食則有豐富的瓜果蔬菜,肉食來源包括水產類、家畜及野味,且當時的人們已經熟練運用炰、蒸、煮、炙等多種烹飪手法,與今天相比也是毫不遜色。

  九大簋,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裏的簋,其實是古代中國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圓口,雙耳,一般與烹飪牲肉的鼎配合使用,用來展示使用者的身份等級。流行於商朝至東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誌性青銅器具之一。本次展覽展出了1974年盤龍城李家嘴2號墓出土的獸面紋銅簋,器身飾弦紋、饕餮紋。饕餮目方形凸起。足部有三個「凸」字鏤孔。盤龍城出土的青銅簋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商代青銅簋。

  鬲是炊煮器。與同是炊煮器的鼎相比,鼎可以明顯的分為腹身與足兩部分,鬲的腹部與足部則不好分開,而中空的鬲足可以擴大受火面積,便於較快地煮熟食物。展覽現場展出有弦紋銅鬲,器物通體經過修整磨光。折沿,口立對耳,鼓腹部,曲底分襠。腹襠部飾三個三角紋,頸部飾三道平行弦紋,國家一級文物。

  在《封神》中,觀眾可以看到,但凡宴會、祭祀都離不開酒,其中紂王殷壽在電影中的飲酒場景也是令人印象深刻。本次展覽中也有不少酒器,當中包括《封神》同款的觚。展出的銅觚,1989年盤龍城城垣1號墓出土,敞口,筒體中粗,高圈足外撇呈座狀。腰部飾兩組獸面紋,圈足上飾夔紋一周。圈足上方有兩個「十」字鏤孔。展覽中不僅有單獨的酒器,也有銅觚爵斝組合,而觚、爵、斝正是商代早期最為常見的青銅禮器組合。

  環珮叮噹  賞玉藏玉

  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國人對玉的崇拜綿延至今。盤龍城遺址出土的100多件玉器,有接近20個品種,按材質大致可分為綠松石、透閃石、砂金石、蛇紋石等四種。盤龍城玉器按用途大致分為佩飾玩賞與祭祀禮儀兩大類。

  古人樂衷於用不同形質的玉器組合佩戴,以絲串聯環、璜、壁、珩等形狀的玉,配以珠、管、牙、瑪瑙等,形成一套組玉珮。古代貴族們以組玉珮中玉器碰撞發出的聲音作為步伐節奏,以體現自己身份高貴、氣度不凡。環珮叮噹就是指佩戴玉器步行時,玉器互相碰撞發出的叮噹之聲。本次展覽中就有不少佩飾玩賞類玉器。方料琢圓但保留邊角者,稱為玉璇璣。同為佩飾玩賞,半月形的玉璜也許觀眾更為熟悉。而看起來仍然鋒利的大玉戈,既是祭祀禮儀用品,也是神權與軍事指揮權的象徵。

  展覽至12月10日結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澳洲向中國返還流失文物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