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結束,民主派參選無門。有份力推民主黨參選的前黨主席楊森認為,儘管在區議會參選路盡,相信中央仍期望立法會發揮監察、代表多元意見的角色,冀北京容許民主派參選立法會。民主黨創黨29年來首次沒有民選議員,楊森承認資源上「會慢慢陰乾」,需轉型為壓力團體。他強調港人仍需反對的聲音,解散不應成為選項,「(如果)有一日香港人說不需要反對黨,完全不需要政黨反映不同意見,那麼你想做也不能做」。
稱不少市民知無望續提名 支持尚在
民主黨創黨元老楊森是該黨參選區議會的重要推手之一,曾走訪各區黨友了解、關注並鼓勵參選。今屆區選民主黨最終未獲足夠三會提名,楊森表示不算意外,參選旨在「試一試」,早已知道困難重重。他不認為沒法「入閘」是失敗,因為已向社會傳達拒絕「躺平」、堅持繼續發聲的信息,稱近日落區時不少市民明知民主黨參選無望也願意簽名提名,反映民意不想「清一色」,民主派的支持基礎還在。
對於民主黨不能參選的原因,楊森認為中央奉行「全面管治權」,對港政策仍然較緊,並提到建制報章及建制派人士曾多次質疑該黨未就2019年反修例運動劃清界線及道歉。但他強調,不能為求參選而放棄基本信念,「改變了就不是自己、不是民主黨」。
民主派參選之路是否終結,楊森認為僅限區議會層面,且中間派和開明建制派參選也有困難,證明當局不再需要異見進入區議會。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曾表示,立法會需要「有效監督」特區政府施政,提出有主意和建議的批評,楊森相信反映中央仍期望立法會發揮監察、代表多元意見的角色。
需轉型壓力團體 信中央仍望立會監察
楊指,各級選舉改制後本港政局「大局已定」,建制派穩佔絕大多數,期望北京容許民主黨參選立法會,重申該黨自回歸前已支持一國兩制,政治多元也有助吸引投資和人才。政治形勢收緊、參選區會無望,卻期望能再戰立法會,楊森不認為是一廂情願,稱大局無人知曉,舉例倘中美關係緩和,長遠對港政策或會放鬆。
羅健熙:未來看幾多黨友「願意頂」
民主黨自1994年創黨首次沒有民選議員,即使再次參選,距離來屆立會選舉尚有兩年。黨主席羅健熙昨在商台節目表示,未來發展要視乎幾多黨員「願意頂」,解散是最後選擇,惟他對解散無包袱。
楊森則預期民主黨必須轉型為壓力團體,進一步縮小規模、減聘職員,惟解散不應是目前選項。他承認在體制外的生存環境艱難,民主黨財政儲備難以支持現時運作模式,「會慢慢陰乾」;但他相信作為從政者需實踐理念、不能空想,冀民主黨盡量維持社區服務、舉行記者會及撰文,為香港留住反對聲,「存在本身就是一個意義……維持生氣都要有人,幾微小也好,做得幾多做幾多」。
明報記者 鄭啟智
(區議會選舉)
相關字詞﹕區議會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