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大队》,心中满是敬意。
一件震惊社会的凶案,一次改变人生的意外,一场坚持多年的追凶,一份触人心弦的信念,构筑成一部令人感动又敬佩的电影。
其中张译饰演的角色,是全片的灵魂。他的细腻刻画,令“程兵”成为了银幕上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而影片所具备的高质量视听表达与高浓度的情感表达,则让其成为了贺岁档第一梯队的电影。在我个人看来,《三大队》会是我心目中的年度前三佳作,因为它的后劲大到让人无法自拔。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三大队》由真实事件改编,其所叙述的故事和描绘的人物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真实性。
在影片纪实风格的视听呈现下,更凸显了一种现实质感。它不像以往大多数警匪电影那样强调动作场面,而是更注重人物的经历与内心感受。
当我们跟随着主人公程兵的脚步踏上12年的追凶之旅时,那种辗转不同省市地区的奔波生活、那个穿梭在人群中的瘦弱身影、那份深藏在胸间的正义心与责任心,看起来是那样的朴实无华,却又那样的触动人心。
影片摒弃了类型化的“爽”,选择了平心静气的“实”,贴地气的叙事增强了真实感和现实感,令观众能够沉浸到故事里,代入到人物的情感之中,由此荡漾出强烈的后劲。
其次,《三大队》聚焦的人物,很有感染力。
起初,三大队的成员们意气风发,誓要破案将真凶缉拿归案。
但是,一场意外,让三大队所有人的人生遭遇巨变。他们被脱掉了警服,也蜕掉了锐气,甚至为了生存而各种奔劳。
他们每个人所展现的个体命运,在时代的变迁中,显得颇为无力。
那一声声的欢笑与歌唱,其实包含着对生活的妥协。我们会从中体会到深深的共情,并由此产生感动。
但最打动人心的,却是他们的坚持。
警服虽未穿在身,警魂却时刻相伴。为了抓到潜逃多年的真凶,三大队的成员们先后辗转多地,从事多份工作,为的就是心中那份坚守的正义。
尽管有队员先后因生活原因而选择退出,但也由此涉及了关于家庭、亲子、爱情等元素的探讨。而程兵的坚持,反倒也让这趟追凶之路变得更为令人敬佩。
《三大队》对群像人物的描绘,没有流于形式,而是扎扎实实地塑造了每一个角色,让我们印象深刻。
我会深深地记得三大队的队员们重新集结在老马夜宵摊的那场戏,当他们举杯唱起《少年壮志不言愁》时,镜头给到每一个人的脸,想想他们刚刚经历过的事情,想想他们此刻流淌的兄弟般的情谊,眼泪就夺眶而出;
我也会记得张译在墓地上表示要去追凶的决心,还有其他队员纷纷加入时的铿锵言语,声声句句,热血又感动;
我更会记得王骁在车站猛然转身时的那个神情、记得张子贤在雪夜烟花下的呐喊、记得魏晨喊出的那声“师傅”、记得曹炳琨那个带着无奈和无力的笑、记得张译独自一人的身影!
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极具情绪感染力,由此增强了影片的后劲。
最后,三大队的精神,很有力量。
12年,走遍7个省,跨越11785公里,漫长的追凶之路,令人敬佩的正义之心。
尤其是程兵的坚持,想想都不容易:一开始他还有队友的鼎力相助,后来却只剩自己单枪匹马,最终找到凶手时,已然两鬓斑白。
如此艰难、如此艰苦的追凶过程,他是靠什么支撑着自己呢?
我想,他靠的是其内心对正义的追逐与信仰,靠的是他对犯罪分子必须被法律惩处的坚持,靠的是他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一种责任心,以及他对过世的师父、对整个三大队的一个交代。
虽然影片涵盖了对友情、亲情甚至爱情的描绘,但是最能击中观众泪点的,还得是程兵所代表的“三大队精神”:认真负责、不畏困难、坚持正义、打击犯罪、不忘初心。
这精神看似很朴素,实则不易做到。程兵也是用了很多年的时间,走了很远的路,才终于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于法。
他所经历的痛苦,我们很难感同身受,但他最后那句“请转告局长,三大队任务完成了”,我们却可以很直观地体会到背后蕴藏的精神力量。
它的底色是沧桑的、是悲壮的,却又是有英雄气概的。
这力量,足以令人心生敬畏与感动。同时也能让身处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收获到一种鼓舞。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行业,其实都或多或少的要面对一些阻碍。到底是迎难而上、继续前行,还是轻言放弃、做出妥协,往往都需要我们从内心做出选择。
我的理解是:程兵所代表的“三大队精神”的核心,在于坚持,在于不忘初心。投射到我们观者的心里,会涌动出一股鼓舞人心的力量。
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困境,我们应该有所坚持,可以试着坚持我们所追之梦想,坚持我们内心之善良,坚持我们肩负之责任,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去直面生活中的艰难、去释放我们的善意、去抵抗人性里的自私与丑恶。
在看完电影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难以忘怀片中三大队成员们的面孔,难以忘怀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我会因此而备受触动,尽管我可能做不到像程兵那样坚持数年去追凶,但我会警醒自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更会鞭策自己“要为所爱之人、信我之人负起责任”,哪怕现实汹涌,也要不忘初心。
这,是《三大队》带给我的后劲。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