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訊】教育局本月起在全港中學推行為期兩個月的三層應急機制,以及早識別及支援高自殺風險學生,校長可轉介學生至醫管局精神科。剛卸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的黃仁龍昨稱,由於應急機制牽涉人手和資源相當密集,不能無了期實施,但相信兩個月限期並非硬性規定,政府會考慮需否延伸和調整。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質疑,當局錯誤將學童自殺與精神健康醫療需要畫上等號,是嚴重資源錯配,不單無法防止自殺,更令現已緊絀的服務百上加斤。
根據機制,第一層機制由教師及校本團隊識別高自殺風險學生並輔導,當校內人手不足應付新發現的高危學生,可啟動第二層尋求「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等校外支援網絡。如發現有嚴重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校長可透過第三層轉介醫管局精神科。
黃:年輕人最需要陪伴
政府要考慮減教師工作
黃仁龍昨於無綫《講清講楚》稱,機制目的是「攔截性預防」,數據顯示中學生自殺風險較高,故針對中學處理。他引述專家稱自殺學生隱蔽,「愈想死愈不告訴你」,識別挑戰很大;稱有情緒問題的年輕人最需要陪伴,政府要考慮在這兩個月內有何政策配合,減輕教師工作量,以騰出時間和空間「攬住個學生」,多陪伴和溝通才能洞悉風險。
黃說解決學童自殺背後的問題有很多挑戰,短時間內難有改善。被問機制實施兩個月是否有效,他於節目後稱機制牽涉人手和資源「密集」,不能無了期實施,認為可檢視成效後考慮需否調整。
葉:七成自殺學生無精神科求診紀錄
新任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葉兆輝向本報說,他個人認為機制對防自殺成效有限,並引述數據稱七成自殺學生不曾有精神科求診紀錄,他們因無法處理突如其來的困難而衝動自殺,並非有醫療需要,質疑機制集中將學生轉介至精神科或醫療配套是資源錯配,反令其他病人輪候加長,「別人本來4個星期看到症,現在變了6個星期;反而這班(學生)未必需要看,卻要塞入系統」。
葉建議學校精簡每學年上學期課程及考試,讓班主任有空間與學生建立關係和互信,教育局長遠需精簡課程,更要減少其他教學內容如STEAM、國民教育等。
訓輔協會關注校長熱線全天候否
香港學校訓輔人員協會副會長李建文認為,政府不應以資源有限作藉口,亦關注校長轉介熱線是否全天候運作,尤其公眾假期及深夜,以免緊急情况無法聯繫當局,另建議可毋須取得家長同意轉介有需要學生接受服務。
黃仁龍總結過去6年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工作,稱本港近年經歷新冠疫情等,港人精神健康轉差,認為有3方面要改善,其中精神科醫護人手不足是「老大難」問題,需增加其他非藥物支援的專業人員;其次是政府需跨部門、高層次統領精神健康工作,有系統地調配資源;另需改善社會觀念,提升市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