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月4日,隨同馬英九來訪的台灣青年學生參加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新華社
黃帝乃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有土德之瑞且活動於黃土高原一帶,故號黃帝,被後人尊為五帝之首。在後世的不斷演化傳說中,黃帝集人、神於一體。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崩,葬橋山」。史書記載,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率領十八萬大軍北巡朔方,凱旋時祭黃帝於橋山。從此,在黃帝陵祭祀黃帝成為悠久傳統。
「黃帝帶領部族自強不息、鍥而不捨、萬眾一心的奮鬥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創造、奮鬥、團結的民族精神之基,被譽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陝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副會長蘇峰說。
新中國成立後,黃帝陵祭典得到進一步重視。1961年,黃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黃帝陵祭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帝陵祭祀活動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演變,如今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格式和祀典禮儀,大致可分為公祭、民祭兩種形式。」蘇峰說。據介紹,目前公祭以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最為隆重,一般由「典前序禮」和「公祭典禮」組成。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張茂澤說:「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中華兒女謁陵祭祖,以黃帝文化為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