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地理风情 千年靈渠湧清波

千年靈渠湧清波

  圖:靈渠小天平壩體和石碑。

  桂林多水。既有流經陽朔景區的灕江,亦有瀠繞興安古鎮的靈渠。「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一方是大自然的神來之作,另一方凝先人的辛勞睿智,珠聯璧和,相映生輝。

  乘船去陽朔,曾有過幾次,然卻未踏足靈渠。龍年春,我來到嚮往已久的靈渠,在一片鶯歌燕舞,清流湧動中,一覽靈渠的神姿丰采。

  說起靈渠,可有來頭。公元前二一八年,使「六國破滅」的秦始皇,為進軍百越,命監御使史祿主持鑿渠疏河工程,引充沛的湘江水入灕江,從而接通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貫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史祿率十萬秦軍和工匠,日曬雨淋,精心施工,在幾無機械設備的條件下,依靠人工畜力,苦幹四年,於公元前二一四年渠通船行。該年,滿載兵員、糧草的大船順流而下,平定了嶺南,設桂林、南海、象三個郡。

  靈渠分南北兩條渠。南渠細窄,長約三十七公里;北渠寬闊,僅三公里餘。渠名幾經更改,初始叫「秦鑿渠」,突出了築渠的主體。後來改稱「零渠」,乃因灕江上游古稱「零水」,側重了渠的地緣關係。至唐代,桂州刺史兼桂管防禦使魚孟威主持固堤增陡工項,事畢,寫下《桂州重修靈渠記》,巧取諧音,篇名出現「靈渠」,有「人稱萬物之靈」的寓意吧。這個名稱,囊括了靈渠的效能、便利,一直延用至今。史祿、馬援、李渤、魚孟威這四位不同朝代主持開鑿建渠、維護完善的有功之臣,渠畔四賢祠內敬奉着他們的塑像和簡要事跡。

  嘩嘩,嘩嘩,渠水漫過基壩,濺起排排浪花,聽轟鳴而知流量。南陡閣前,是觀渠賞景的最佳地點,眼前的景觀開闊曠達,氣勢不凡。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等構成的分流設施,銜接策應。大小天平壩體密密麻麻立着插滿石板,石板下面是用松木打下的排樁,默默築起牢固的基礎。前尖後平的鏵嘴迎面插入清波,將湘江支流海洋河水分為兩股,七分經自動調節水量的大天平流入北渠和湘江故道,三分經小天平和陡門(船閘)注入南渠。壅水過船的原理,古為今用,應用在三峽工程中。

  如果說,人字形的大小天平是靈渠之盾,護衛着這條古運河的兩翼,那麼,鏵嘴則是靈渠的尖犁,破開中流,分壩入渠。乘一條船登上碧水環抱的鏵嘴,發現這是一座「文物古蹟島」。首先看到的是用石欄圍起的古代石柱體水平測量儀。它是一九七五年出土的,修建大小天平壩時用於測量壩體的水平高度。據介紹,使用原理與現代測量儀器基本相同,在大小天平同等距離各立一根標杆,柱體下方穿孔插入一木杠轉動柱身,通過柱頂穿孔凹槽,找到相等的水平點即可施工,使大小天平壩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不得不讚兩千多年前古代工匠的發明和智慧。走進樹木葱蘢,沐浴霞光的島心,有一座小亭,亭內有兩塊古碑,一塊是明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年)立的「伏波遺跡」碑,表彰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修渠平叛的功績;另一塊是清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年)立的「湘灕分派」碑,靈渠功效立意明顯。歷史上有不少社會名流親臨觀瞻。

  不僅是鏵嘴和大小天平,靈渠景區保存至今的古蹟還有一些。四賢祠內,陳列着一根松木基樁,在水下浸泡沖刷了兩千多年依然不朽,一九八八年在鏵嘴南側勘探出水。院內的「古樹吞碑」,一棵長滿苔蘚,枝幹蒼虬的七百年重陽木,將一塊清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的卧地石碑嚴嚴實實壓在身下,裹於體中。二百餘年的「狀元橋」橋欄、橋面的石料雕刻着鹿回頭(寓意祿回頭)、丹鳳朝陽、鯉魚跳龍門等科舉題材甚濃的圖案。過了橋,鯉魚洲上立「尚武亭」一座,亭內有郭沫若一九六三年三月題寫的《滿江紅.靈渠》詞碑刻,引言謂靈渠「誠足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詞中列數游渠的見聞,褒揚工程質量的堅固精當,肯定了「祖龍」(指秦始皇)「能開創」的雄才大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漫步靈渠,身邊的流水是清粼粼透澈澈的,水面不見雜物,水下飄動的水草、游弋的魚兒清晰可見,村姑在渠邊石板上浣衣洗菜遊人在林蔭下打拳習武,滿目適怡的生活景象。雖然當今靈渠的船運功能式微,但灌溉、觀光的效用仍在,是一處名副其實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靈渠開國家統一偉業之先河,功莫大焉,彪炳千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少林寺》拍攝地 風穴寺成打卡熱點

深中機場專線啟用 深圳機場秒變「中山市民機場」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