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徐小明第一部於內地拍攝的電影《木棉袈裟》。
國家一步步走向繁榮,徐小明既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他不諱言在港英時期,當拍攝一些宣揚中國文化的作品時,會遇到阻攔。「我曾拍攝一部紀錄片,講述英國總警司葛柏貪污案,但他竟利用警察證登機離港,這一事件當年很轟動,最終要返港受審。這部紀錄片得到認可,亦有獲獎。當我想拍第二部講述特赦時,便收到當時的政府新聞處信件,希望看我第二部作品的劇本。這更驚動了我公司的高層,叫我不要拍了。」他又指當年著名導演謝晉拍攝了《鴉片戰爭》,結果不獲通過在香港上映,因為英國政府不容許中國電影暴露英國人荼毒中國人的事。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此片才能重見天日。徐小明表示這些事都是自己親身經歷,感受至深。
《木棉袈裟》成績喜人
此外,徐小明透露台灣以前是一個很大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人拍一部電影,可能只需在台灣上映便可賺錢,因此大家都看重台灣市場。當時所有香港電影工作者,只要有參與的電影要在台灣放映,全部都要加入台灣的「自由總會」。若有一個工作人員不是會員,該片就不能在台灣上映。然而,當時拍攝的電影如果有歌頌內地或提到會返內地的情節,已不能在台灣上映。但他當時沒有理會,堅決要返內地拍電影。「那時香港電影界不少同行見到我都避開,怕被牽連。結果《木棉袈裟》上映,令我吐氣揚眉,電影成績令人刮目相看。在內地破了全國發行紀錄,在外國也受到關注。台灣那邊見打壓不了我,便用懷柔方法,要求我寫悔過書,說只要我改過自新便給我機會。我只是笑笑,跟該會秘書長說,悔過書我寫不下手,因為我無過可悔,我返內地拍戲拍得好開心,很有滿足感,這封信我不會寫。結果我便被逐出該會,自此與台灣市場斷絕足足六年。」後來,越來越多電影人返內地發展,台灣那邊意識到阻止不了。台灣當局發函邀請徐小明,希望由他代表業界溝通。他亦反映了在內地拍戲的真實情況,最後還促成了台灣片方到內地拍攝第一部戲。
徐小明說:「現在看到國家發展昌盛,吐氣揚眉。我的感受或跟很多人有所不同,整個過程我只感到驕傲,亦了解到國家如何走到今天,這些都是我難忘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