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的瓦片屋顶、古朴的中式家具,昔日围村风貌,如今以全新姿态在街道上重现。
政府一直致力通过美化公共空间和优化街道景观等措施改善市容。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的地区治理专组,积极跟进落实各项地区议题,打造行人友善环境、提升步行体验正是重点之一。
其中,路政署选定荃湾路德围、中环港外线码头、港铁大围站进行街道景观优化工程,为闹市增添色彩。
旧日情怀
熙来攘往的路德围,由多条行人专用街道组成,是区内著名的「食街」,其原址为1960年代清拆的荃湾河背村。路政署以荃湾围村作美化主题,为寻常的路灯灯柱、花槽等加以点缀,重现围村建筑特色和景致。
路政署园境师助理林泳谊说:「花槽贴图设计模仿旧围村一些装潢和家俬,让行人仿如置身旧围村庭院,回望屋内景象一般;而路灯灯柱贴图,以围村砖墙、瓦片顶和装饰性天花作为设计概念。」
春天未至,抬头却可见木棉「盛放」,原来是行人天桥桥墩上的图案。
林泳谊解释,邻近路德围的港铁荃湾站一带,是已搬迁的木棉下村原址,现时仍有不少木棉树每年在该处开花,吸引红耳鹎和赤腹松鼠等小动物,遂将这道风景融入天桥桥墩和特色渠盖,成为路德围的「打卡位」。
另外两项街道景观优化工程同样别出心裁。
联系市区和离岛的中环港外线码头,透过浅蓝色调展示南丫岛渔村文化,又以「珊珊」李丽珊的风帆和长洲平安包等元素呈现喜悦庆典,牛皮厂和齿轮图案则诉说着坪洲的本地工业历史。
而在港铁大围站一带,可见到在与吐露港相连河道常见的白鹭,以及在香港郊野出没的果子狸和豹猫等野生动物的图案,呼应城市河道和跃动郊野主题。
巧换新颜
路政署多管齐下美化街道景观,未来全港18区也会陆续换上新面貌。
署方计划分两阶段,为每区两条行人天桥、隧道等构筑物进行翻新和美化,包括修复老化构件、重新粉刷结构表面,以及提升扶手和照明等设施,令道路设施更安全、便利和舒适。首阶段的18座构筑物工程已展开,预计今年年底前陆续完成。
动工前,路政署根据构筑物的地点度身订造设计方案,突显当区特色,例如观塘区横跨协和街的行人天桥以山野游踪为美化主题,便是从附近的沈云山郊游路线获得灵感。
路政署园境师吴楚翘娓娓道来:「我们在天桥的主要墙身,展示由沈云山山顶眺望飞鹅山和顺利邨的景色,而在无障碍通道墙身,也会有连绵不断的灌木和树木图案,配合郊游主题,希望令更多市民认识到沈云山这个独特而珍贵的观塘后花园。」
吴楚翘又举例指,另一条位于沙田区、横过沙田围路的行人隧道,美化设计糅合该区历史建筑和地标的特色,例如曾大屋、沥源桥,以及市民在城门河划艇、沿河畔踏单车等元素,构成动静交织的画面,体现沙田区传统文化和都市活力。
第二阶段的18区构筑物翻新美化工程预计明年年初前开展,同年年中前陆续完成。
改善路面
此外,路政署已展开扩大重铺行人路路面计划,重铺全港40段合共长逾16,700米的行人路,涵盖中西区金钟道、油尖旺区梳士巴利道等地,并根据整体路面情况规划维修保养,为市民提供更佳步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