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日本《读卖新闻》10月6日刊登题为《取“义”还是取“利”,阿拉伯国家左右为难》的文章。文章摘编如下:
9月中旬,数千人聚集在约旦沙漠地区高呼“解放巴勒斯坦”“我们与你同在”等口号。这是约旦卡车司机马希尔·贾齐的葬礼在侯赛尼耶举行时的场景。
葬礼九天前,贾齐在位于约旦河西岸与约旦边境的艾伦比桥边检所射杀三名以色列警卫人员,而后被击毙。
“马希尔这样做是受到加沙大屠杀的驱使。”其亲属说。据称,贾齐性格老实,与极端分子没有联系。其行为令亲属感到惊讶,但也得到理解。在葬礼上贾齐被视作英雄。
1994年,约旦成为继埃及之后第二个与以色列签订和平条约的阿拉伯国家。但是加沙战事爆发以来,约旦频繁发生反以色列示威活动。9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呼吁废除和平条约的伊斯兰行动阵线党成为第一大党。
不过,约旦政府对以色列似乎只是口头指责。今年4月伊朗向以色列发起直接攻击时,约旦甚至帮助以色列拦截导弹和无人机。约旦在水源和天然气方面依赖以色列,二者还开展安全合作,约旦政府官员直言“不想失去通过和平条约获得的东西”。
相比帮助巴勒斯坦建国的“大义”,阿拉伯国家更加重视经济等领域的实际利益,开始向以色列靠拢。2020年,阿联酋和巴林分别与以色列恢复双边关系。然而,随着加沙战事造成大量平民死亡,民众对以色列的愤怒爆发,阿拉伯国家陷入取“义”还是取“利”的两难境地。
在美国协调下与以色列进行关系正常化谈判的沙特阿拉伯就是典型一例。
据称,除了与以色列的经济合作外,掌握实权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还希望双方联合应对伊朗这一共同威胁,并且期待美国以加强安全合作、提供民用核技术援助作为回报。
与此同时,加沙战事令“大义”分量增加。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在16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巴勒斯坦建国也是阿拉伯的“大义”,该数字比2022年增加16个百分点,而在沙特更是增加26个百分点。
据美国《政治报》披露,沙特王储曾向美国表达推动与以色列的和平进程可能导致自己遭暗杀的担忧。今年9月,沙特王储被迫发表声明,称“巴勒斯坦不建国,沙特不会与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
经历过“阿拉伯之春”的阿拉伯国家担心民众愤怒的焦点从以色列转移到自己身上,从而要求改变制度。约旦政府在管控示威活动的基础之上采取默认态度,呼吁向加沙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在阿拉伯国家当局优先考虑本国利益和自我保护的背景下,战火还将持续蔓延。(编译/李子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