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8日报道 西班牙《先锋报》网站10月5日刊登题为《幸福真的与基因有关吗?》的文章,作者为马克·索拉内斯,内容编译如下:
“幸福不假外求。”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似乎并没有超出大部分人的认知,但它可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正确。正如一篇题为《幸福与健康:生物学因素》的研究报告所强调的那样,根据过去20年的科学研究,我们的幸福感有35%到50%是由基因决定的。其余则取决于社会、经济和家庭环境以及我们的个人习惯。
哈佛大学教授阿瑟·布鲁克斯是当今研究幸福感的顶尖专家之一,他坚信这些比例是可以调整的。他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习惯有可能战胜遗传和环境因素。如果你知道自己在遗传上有不幸福的倾向,你就应该在生活中养成与之抗衡的习惯。”
追求幸福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伟大目标之一。一旦度过了物种的生存阶段(尽管根据联合国的数据,仍有十多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找到让自己感到满足、幸福和安宁的秘诀。然而,如果有一半的因素已经为我们预设好了,那么在我们并不快乐的时候,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尝试快乐,还有意义吗?
对于来自非常复杂的社会和家庭背景的人能否获得幸福的问题,布鲁克斯说得很清楚:“对于任何愿意养成良好习惯的人来说,追求幸福都将是一种成功。无论你的个人情况如何,你都可以从现在开始在生活的四个关键领域努力:家庭、朋友、工作和信仰。研究表明,那些与朋友和家人保持良好关系的人往往更幸福。”
布鲁克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倾向于注意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只是因为我们进化到了这样的地步。这种情况能让我们存活下去。这就是研究人员所说的‘消极偏差’。”他说:“接受我们的负面情绪是建立更好的习惯、实现我们的目标,从而变得更快乐的重要一步。”
50、40、10法则是西方心理学界大部分人都认同的法则之一,也就是说,50%的幸福或不幸福已经写在了我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中,40%取决于环境,只有10%取决于我们自己,尽管这些百分比会因查阅的资料来源不同而略有差异。心理学家米丽娅姆·阿雷尼利亚斯·巴克罗表示:“我们知道幸福往往是主观的,也就是说,同样的事情对每个人的影响并不相同。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关键。”
这位心理学专家强调了一些行动,如“与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人共处、进行体育运动、提出个人进步的挑战以及对自己和他人怀有感激之情”等。此外,阿雷尼利亚斯还强调,“减少消极想法比培养积极想法对我们的健康更有效”。
环境会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很大。这位心理学家强调,“虽然金钱不能带来幸福,但它显然是有帮助的。拥有资源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但拥有一切想要的东西可能会让我们走上过度消费的道路,使我们在寻找生活意义的过程中迷失自我”。简而言之,就是要找到平衡并且有节制。最重要的是,“必须学会放松,不要苛求自己不断追求幸福。让一切顺其自然,要享受并意识到我们今天和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尽管科学在进步,但试图解释幸福之谜的理论仍在不断发展。布鲁克斯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意识到心理学和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他说:“我们的个体生物学特性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快乐或更不快乐,但大量研究证明,心理疗法可以抵消我们的自然生物学特性。这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好消息。”(编译/刘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