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9日报道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10月5日发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崛起——中国外交政策体系》的文章,作者是以色列阿什凯隆学院高级讲师、以色列海法大学中国外交和战略关系问题研究员莫迪凯·沙齐扎。全文摘编如下:
21世纪,中国外交政策越来越注重建立全球伙伴关系,以及通过与其他国家建立战略关系来扩大自身利益。这些关系是施加影响力和运用权力的地缘政治工具。传统联盟通常涉及针对外部对手的正式防务条约,但与传统联盟不同,中国建立了一个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网络。
体现中国全球愿景
这些伙伴关系必然会带来建立在非正式政治纽带基础上的灵活政治合作。它们被认为比传统联盟更具适应性、更受利益驱动。这些伙伴关系的本质在于共同致力于管理不可避免的冲突,使相关国家得以继续在关键的共同利益领域开展合作。这种方法使中国能够与各国建立关系,同时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态势,并有效追求其战略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时代”这两个词语已成为中国外交的关键概念。这些术语反映了中国在应对特定全球挑战(尤其是美国构成的挑战)时作出的战略调整。北京在与各国的关系中战略性运用这些术语,以提升它们的外交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术语描绘了全球互联互通的愿景。在这一愿景中,所有国家在“地球村”中和谐共存,人类团结成一个大家庭。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伙伴关系的一个独特层面,而是在意识形态方面与北京的全球抱负保持一致的又一个标志,也是长期积极关系的一种信号。
同样,“新时代”一词代表着一种信念,即全球力量平衡正在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变。被贴上“新时代”伙伴标签的国家被认为与北京更广泛的地缘政治目标——包括抵制美国的主导地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两个术语均使中国伙伴外交的层次复杂化,它们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和长期合作。随着中国面临经济挑战以及与西方关系日益紧张,特别是在与美国进行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多地寻求利用这些外交叙事加强与全球南方的关系。
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非关系整体定位被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从新型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再到现在的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这种发展标志着中非关系不断深化,双方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内容更加充实。
在中东,中国已经通过外交、能源、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举措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在地区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美国的安全保护伞提供了进入中东地区的低成本途径。在华盛顿主导的这个竞争激烈的地区,北京在追求其地缘政治利益的同时,不得不建立一种不会疏远美国或任何中东国家的地区存在。
近年来,“新时代”中阿关系显露出巨大活力和持续进步,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2004年,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以加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2014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提出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2018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概述了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这标志着向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迈出重要一步。到2020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就构建命运共同体达成积极共识。2022年,中国领导人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中阿友好精神,加强团结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理念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理念将促进和平发展、全球合作以及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倡议均包含了这一理念。
所有这些努力旨在加强各地区互联互通、提升各地区共同安全以及促进各地区经济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反映了中国更广泛的战略,即在应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复杂性的同时,创造支持其国内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目标的有利国际环境。(编译/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