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特稿评论 中國趕上SpaceX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趕上SpaceX只是時間問題

「8月6日,一枚印有中國國旗的長徵六號火箭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呼嘯升空,火焰和濃煙噴薄而出,強大的發動機將18顆通訊衛星送入近地軌道…」「日經亞洲評論」網站10月11日發表文章,聚焦中國組成太空衛星星座的宏偉藍圖。

全球最知名的近地軌道衛星星座,當屬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的「星鏈」(Starlink)計畫。 「日經亞洲評論」文章註意到,面對美國方面的領先優勢,一直穩步實現太空目標的中國,正在衛星互聯網業務領域大力追趕,不僅將衛星星座建設列為優先事項,把公共和私人部門資源結合助推衛星生產,在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衛星網路服務出口領域也取得了相應成果。

多位業內專家表示,衛星星座建設屬於高度資本密集產業,來自政府的支持非常重要。有中方專家指出,中國目前同時探索多條發展路線,「趕上Space只是時間問題」。

資料圖:發射至太空尚未部署的星鏈衛星

“SpaceX優勢明顯,但中國沒有停下步伐”

文章寫道,與地面網路不同,天基網路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實現訪問,無論是沙漠還是海洋。即使基礎設施被摧毀,衛星也可以確保戰時的連結性。低軌衛星由於更靠近地球,因此比高軌衛星通訊速度更快,延遲更低。

2022年8月25日,美國得州,SpaceX創辦人馬斯克和美國通訊巨頭T-Mobile執行長麥克·希沃特公佈了二代星鏈計畫。 澎湃影像

在軌道高度在2000千米以下的近地軌道上,馬斯克旗下SpaceX公司的「星鏈」可以說是佔據主導優勢。自2019年發射首批「星鏈」衛星以來,SpaceX一直以極快的速度發射衛星,成為迄今全球最大的單一衛星營運商,目前在軌道上擁有6400多顆衛星,為至少102個國家的400多萬用戶提供網路服務。

一些熟悉中國太空計畫的人士表示,要挑戰“星鏈”,即使是中國這樣的世界第二大太空強國,也有很長的路要走。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方航太內部人士表示,「中國現在正努力追趕,未來5到10年對戰略發展和推進至關重要」。

公開資料顯示,時至今日,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請低軌衛星數量總數已達5.13萬顆。根據ITU數據,地球低軌衛星總容量約6萬顆,目前各國申報數量已超7萬顆。而SpaceX的「星鏈」計畫要在2027年前將4.2萬顆衛星送入低軌。

中國的低軌衛星網路星座規劃包括GW星座、G60星座和鴻鷂-3星座,合計超過3.6萬顆衛星。我國預期在2027年前發射約3900顆衛星,2030年總數將突破6,000顆。

2024年8月6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六號甲遙二十一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千帆極軌01組18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這也是本文開頭提到的場景。

2024年8月6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六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千帆極軌01組衛星發射升空。 新華社發(鄭斌 攝)

“千帆星座”也稱“G60星鏈”,是我國正在建設的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計劃,被視為中國版“星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依照規劃,「千帆星座」今年預計將發射108顆低軌衛星,預計到2030年底將形成約1.5萬顆低軌衛星部署,以實現全球範圍內的網路存取服務。

日媒稱,中國的太空計畫一直在取得成就,中國最近成為了世界上首個拿到月背土壤樣本的國家。而在衛星網路服務商,也沒有停下追趕的腳步。

根據中方消息人士的描述,中國的火箭技術本來已媲美美國,但SpaceX的出現一度擴大了雙方的差距,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可謂中國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 SpaceX的「獵鷹」火箭每次可發射數十顆衛星,助推器還可垂直著陸以便多次使用。

不過,我國可回收火箭也已呼之欲出。

觀察者網專欄作家陳藍8月撰文指出,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有一家公司實現了十公里級火箭發射和回收,四家實現了低空回收,四家實現了繫繩或航發驅動飛行及回收。這九家公司中,只有3.5家是國企(中科太空為混合製公司)。這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現民企引領的局面。

事實上,規劃有回收火箭的公司不只以上九家,還有天兵科技、東方空間、空天引擎、箭元科技等也在摩拳擦掌,不久也會加入回收試驗俱樂部。

中科宇航垂直回收驗證飛行器海上回收飛行試驗 中科宇航

陳藍提到,比較中美兩國可回收火箭發展狀況,我們發現在技術方案和實施路徑上,中美差異不大,中國基本上就是摸著獵鷹九號在過河。

「實事求是地說,在航太技術重大創新方面,SpaceX依然遙遙領先。」陳藍寫道,「因此,我們在目前階段採用跟隨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它可以讓我們避開許多別人踩過的坑,少走彎路,提高效率。

“衛星星座被列為優先,中國趕上只是時間問題”

2023年12月1日,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官方微信公眾號曾刊文《自覺增強憂患意識 加快建設航太強國|為建設航太強國不懈奮鬥評論之一》。文章寫道,對標SpaceX,集團公司在發展理念上、科研生產模式上、關鍵核心技術上、品質效率效益上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整體上大而不強、大而不優,這與我們在航太領域率先實現強國目標還相去甚遠,

「日經亞洲評論」注意到,面對美國的領先優勢,中國已將衛星星座列為優先發展項目,並努力動員國家和私營部門共同參與,以免落後於人。

2019年,在美國發射首批星鏈衛星後不久,中國成立了一家名為「中國衛星網路集團有限公司」的國有企業,旨在整合公共和私人資源推動衛星生產。今年7月,「北京火箭大街」計畫在亦莊新城空天街區正式啟動建設,其中包括一個可重複使用技術的創新中心,該中心的目標是在2028年之前設計出中國首個可重複使用的運載火箭。

空天街區效果圖 北京亦莊公眾號

根據未來太空人發布的《2023中國商業航太產業投資報告》,截至2023年底,我國發布的商業衛星星座計畫已達到67項,民營企業已部署的星座計畫達到33項。我國商業航太企業數量也已達537家,其中衛星製造、地面終端兩大領域公司數量佔比超50%。

但上述中方專家指出,該產業屬於高度資本密集產業,若要與美國競爭,必須得到國家的支持。

「中國正在同時探索兩種策略:一方面深入研發可重複使用火箭技術,另一方面採用『以量取勝』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更多但技術稍遜的運載火箭。」這位中方專家堅信,“中國趕上(SpaceX)只是時間問題。”

安全世界基金會(SWF)高級主管、商業航太和衛星專家伊恩·克里斯滕森(Ian Christensen)表示,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存在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需要透過公私合作來發展這些衛星星座。

「例如雖說『星鏈』是由一家私人公司發展的,但其服務的一大市場是政府客戶。因此,政府對這些衛星星座的支持非常重要。」克里斯滕森說。

值得一提的是,SpaceX近期與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鬧得併不愉快。爭端集中在FAA對SpaceX去年兩次違規發射處以的63.3萬美元巨額罰款,以及拖延批準「星艦」的第五次試飛。

上月,SpaceX在宣布延後「星艦」試飛的聲明中,將矛頭對準政府監管規定,批評美國政府緩慢的許可程序。馬斯克透露,該公司正在等待監管部門批準「星艦」的下一次試飛。他強調,「建造巨型火箭的速度不應該比紙從一張桌子移動到另一張桌子的速度還快」。

9月29日,馬斯克還借中國發布登月服一事,吐槽FAA「正在扼殺」美國的太空計畫。

“衛星星座將幫助中國擴大影響力”

「日經亞洲評論」認為,建置衛星網路服務將協助中國擴大網路連線。根據數據分析公司「Datareportal」的報告,儘管中國是全球網路使用者最多的國家,但截至1月,中國未連網人口數量也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印度,仍有超過3.3億人尚未連接到互聯網。

8月29日,中國互聯網資訊中心(CNNIC)發布第54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較2023年12月成長742萬人,網路普及率達78.0%。

西方專家一致認為,沒有理由認為中國無法實現衛星星座建設目標。在這些專家看來,一旦中國完成建設目標,這些星座將會像「一帶一路」倡議一樣,幫助中國擴大政治影響力。

深藍航太星雲-M公里級回收飛行試驗 深藍航太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航空航太安全計畫副主任、國際安全計畫資深研究員克萊頓‧斯沃普(Clayton Swope)表示:「隨著衛星星座的發射,中國可能打算採用一種全球商業模式,在非洲等地尋找客戶。

如今,中國已開始出口網路連線服務。今年5月,中國商業航太企業銀河航太表示,該公司與合作夥伴泰國馬漢科理工大學首次在泰國實現低軌衛星互聯網寬頻通訊網路試驗驗證,這也是我國低軌寬頻衛星互聯網的首次海外應用探索實踐。

文章稱,在中美關係緊張之際,雙方的衛星競賽引發了外界對大國太空競爭更廣泛的擔憂。眼下,中美都在推進月球計劃,美國官員還一直炒作俄羅斯要在太空部署核武器,但這一說法已遭到俄方否認。

斯沃普說,無論中國、美國或其他國家,每項太空技術都可能有雙重用途。他表示,西方和中國必須尋找合作方式,以確保不會發生太空軍備競賽,並確保安全和可持續的太空行動,使雙方都能從中受益。

「我最大的擔憂在於,兩個主要的太空大國之間沒有既定的規範和行為準則。這是對太空安全的最大威脅。」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近年來多次炒作中俄太空威脅,例如美國太空軍今年稍早發布的《太空競爭》報告,對中方正常太空活動大肆污衊抹黑。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強調,中國堅持和平利用外空,反對外空軍備競賽,致力於推動國際社會談判達成外空軍控法律文書,以法律手段維護外空和平與安全。我們再次敦促美方停止散播不實言論,停止在外空擴軍備戰的行為,真正承擔應有的責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