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才專欄】AI轉型成全民運動,但並非所有人都擁有充分大數據。台灣的AI轉型契機,將集中在兩個產業。
現在人人都在討論的AI轉型,其實已經是「數位轉型CBA三部曲」中的第三步。如果想知道AI轉型如何更順利,必須要從頭疏理轉型脈絡。
所謂的三部曲,指的是C(雲端,Cloud)、B(大數據,Big Data)、A(人工智慧,AI)。雲端的搭建提供大量算力,藉此才能構建出大量網頁、手機應用程式,將轉型推進到第二步,也就是取得大量的消費者數據。
最終,我們需要依靠前兩個階段累積的算力以及數據,訓練出有用的AI,完成數位轉型。既然台灣沒有具規模的雲端服務公司,自然無法擁有大量數據,因此在AI轉型時陷入了困境。
台灣並不孤單,全球除了中國和美國,大部份國家都面臨了相同的問題。不過近年來,韓國憑藉著電商酷澎、通訊軟體Kakao和Line,成功打造崛起契機。
我們仍有時間急起直追,像是電子五哥都擁有自己的雲端,正在積極收集B2B的數據。不過,B2C數據的應用場景更廣泛,雖然台灣的數據量受限於人口與市場規模,但是銀行業和零售業很有機會透過跨國企業形式,實現B2C數據的收集。
以玉山銀行為例,目前在柬埔寨、日本福岡都有分部;統一集團的7-Eleven也成功打入菲律賓、中國南方。這些產業各自都擁有大約1、2000萬的使用者,可以收集的數據量相當可觀。
如果這些企業成功開發出各國客戶都願意使用的應用程式,將是台灣軟體邁向國際的一大契機,也讓台灣在AI轉型賽道上有了新的競爭力。
實際上,AI轉型仍可拆解成兩個部份。
當前的AI轉型屬於Copilot時代,也就是AI推薦給你幾個選項,由你來做最終決定,這樣的服務難以具備有效的盈利方式。
但是不久的將來,AI轉型會進入代理人(Agent)的時代,到時候它將能直接執行任務,例如訂火車票、安排行程等等,這也將是AI商業模式大爆發的階段。
(雜誌原標題為:AI轉型陷困境?兩產業能急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