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国际新闻 中国城市积极探索国际传播新思路
公益广告

中国城市积极探索国际传播新思路

参考消息网12月25日报道 (文/霍丹彤 卢娟)12月24日,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城市国际传播论坛分论坛上,学界专家和城市国际传播实践者共同探寻城市国际传播的创新思路。

学界建言献策

与会专家认为,面对全球传播生态加速变革,城市国际传播探索新范式的要求呼之欲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佩认为,传播方式转换应把握两点要求:一是由“外宣”范式转变为“对话”范式,基于共享价值观与国外城市开展“对标”或“对比”模式的交流互鉴;二是由“他塑”范式转变为“自塑”范式,或实现多元价值观与实践互补的“合塑”,总之,城市国际传播需要“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颖看来,在城市国际传播工作中,不能仅使用我们自己的传统和新兴媒体,还要善用海外主流的传播方式,比如脸书、X、优兔等社交平台;此外,我们还要用好“外嘴”、“外脑”和“外眼”,以外国人的视角去讲述中国的城市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教育部国际传播联合研究院秘书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典林认为,城市国际传播应善用传播科技领域的新手段、新方式: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等技术,我们能够实现精准传播;借助VR和AR等新兴技术,我们能够提升传播体验;借助用户生成内容(UGC)等平台,我们能够增强传播的互动效果。

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员、江苏紫金传媒智库国家形象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金苗看来,要基于城市文化动力开展国际传播,因为只有一个城市培养出在地文化动力才可能带来国际吸引力,拥有了交往文化动力才可以产生国际连接力,生成了外拓文化动力才会具有国际影响力。这三类文化动力的强弱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国际化资源,国际化需求和国际化能力,而动力生成基础在于城市市民对城市文化的参与度,对城市精神的认同感,以及由此生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才是一个城市做国际传播的目的所在,也是国际传播最终可能致效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尤其需要关注各种与国际接轨的创新做法,比如慈善或公益的资金动员体系,多元利益攸关方或志愿者的项目运作机制,全民参与和公众互动的活动体验场景,等等。

业界分享经验

与会城市代表立足自身经验与系统思考,就城市国际传播提出了独到见解。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城市特色,围绕独特产业和地方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别具一格的城市符号。无锡加强以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优秀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通过在法国巴黎、葡萄牙里斯本举办无锡“东方之声”音乐会,在德国承办“大运河遇见莱茵河”主题展览,成立无锡音乐之都促进中心等举措,增强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武汉市把汉剧、汉绣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与城市风貌、市民生活、网红景点、地标建筑等相融合,通过短视频表现方法,具象化、生动化展现传统文化形象,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印度等40多个国家的900多家媒体报道。云南省红河州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利用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特殊区位优势,通过同越南等国媒体开展“媒体外交”,传播真实动人的红河形象。

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国际传播生态圈,链接各方资源进行内容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重庆市通过顶层设计,在内容生产与平台建设上进行了多重探索。重庆着力构建了文化旅游平台、陆海财经英文客户端和陆海国际新闻中心三大平台,并通过锚定视频传播方向,精准打造国际传播核心竞争力。其中,通过持续举办“海外大V拍重庆”活动,重庆海外知名度呈爆发式增长,外籍游客入境人数猛增;通过着力打造“吸睛”视频,如类似科幻片的城市宣传片《重庆星球》,在海外视频平台上“强势出圈”。此外,重庆还试水国际传播产业,从媒体服务、智库支撑、国际公关等多领域聚集各方面资源,搭建企业出海推广平台,为国际传播注入新动能。

中国城市在扩大海外影响力上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传播手段、传播理念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此,需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厚植丰润人文气息,打造“见物、见人、见生活”的城市文明生态。此外,还需通过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网络平台、加强与国际知名媒体机构合作交流,创建高效组织传播渠道,及时为自己发声,并在探索精准传播路径、创新内容表达方面久久为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中国明年财政政策将“更加给力”

禁用中国无人机?美国用户不满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7: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