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郵報》近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加拿大當前的政治混亂和危機,問題的根源“可能不在杜魯多,而是加拿大給了總理太多的權力”。
作者Andrew Coyne指出,從某種角度來看加拿大的現狀,總理將其政黨、政府和國家帶入危機:國家面臨歷史性外部威脅和內部日益加劇的分裂;政府一片混亂,部長們相繼離開,總理本人是否留任存疑;政黨快速滑向選舉慘敗……被視為杜魯多個人失敗的見證。
作者稱,杜魯多擁有導致這種慘敗的所有特質:自負、自我中心、傲慢且日益脫離現實。他被多數人厭惡,忠實追隨者也拋棄他,但是,即便黨內要求他下台時,他仍然充耳不聞,依然相信不僅自己能贏,而且只有他才能贏。
在杜魯多之前是哈珀(Stephen Harper),哈珀之前是克雷蒂安(Jean Chrétien),再之前是Brian Mulroney,再往前是Pierre Trudeau:這些總理和現任總理一樣,逐漸變得孤立,與公眾脫節,與現實隔絕,最終將其政府推向破滅。或許,這是長期執政的自然結果,不可避免的現象。又或者,也許是我們的制度本身出了問題。如果權力總是腐化我們的總理,一個解釋是,我們的總理擁有太多的權力。
文章稱,在任何體制下,政府首腦都是強大的。然而,加拿大總理積累的權力是無與倫比的,幾乎沒有限制。美國總統控制行政部門,但無法控制立法部門,他在國會兩院由其黨派控制的情況下,也無法確保立法順利通過。
相比之下,歐洲議會的總理通常必須與其執政聯盟中的其他黨派分享權力,而非像加拿大的西敏制(Westminster)議會那樣由單一多數黨政府掌控。
即使在西敏制體制中,加拿大總理的權力也顯得格外突出。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仍然約束總理的一些慣例,在加拿大已經不復存在。
控制立法機關只是開始。加拿大總理在行政部門也擁有無與倫比的權力,尤其是其廣泛而幾乎不受監督的個人任命權:法官、高級官員、警察、軍隊,幾乎無所不包。
總理幾乎已經取代了內閣,成為我們政府體制的核心。過去,總理就已經很強大,但近期在加拿大,這種情況被推向前所未有的極端。
部分原因是內閣的規模擴大了:從Sir John A. Macdonald時代的十幾位部長,到Mackenzie King時代的20位部長,再到如今近40位,毫無爭議,這是民主世界中最大的內閣。如此多的部長圍坐在桌前,不僅削弱了每位內閣成員的權力,也削弱了內閣集體的權力。它根本不是一個有效的決策機構。
另一個原因是總理辦公室(PMO)的擴張,如今它擁有超過120名員工,全是政治任命。權力越來越集中在總理的個人顧問手中,而非內閣成員身上,甚至部長們不再任命自己的幕僚長:這些人由總理辦公室任命,並向其報告。
方慧蘭的經歷就是這樣,無協商,單方面被施加政策。在三位前部長Bill Morneau、Jody Wilson-Raybould和Marc Garneau的回憶錄中,這種情況反覆出現。如果連財政部長、司法部長或外交部長都被如此削弱,其他部長的作用更是微不足道。
政治學者們對此已經討論多年,但在當前,現實後果變得顯而易見。權力的集中有着實際的現實後果,且隨着時間推移,只會越來越糟。
傳統管理理論認為,機構規模越大,向下屬授權就越重要。然而,加拿大卻選擇了相反的方向。政府日益複雜,導致更加試圖從中心管理一切:要麼是總理辦公室本身,要麼是其他中央機構,如樞密院辦公室(PCO)。
其結果就是現在看到的混亂局面。不可能以這麼少的人手管理一個如此龐大的機構,更不用說它承擔了如此多的責任。即便是嘗試,也註定會讓參與者筋疲力盡,導致更多的錯誤。
更糟糕的是,局內人很容易與新思想、不同觀點或多樣化經驗隔絕。當沒有人可以說“不”時,幾乎沒有動力去審視、用證據檢驗或從錯誤中學習。一切都依賴於一個人的判斷,而時間越久,這種判斷的可靠性就越容易削弱。
這就是為什麼內閣及其治理如此重要。內閣是行政部門的一部分,同時也是一種制衡。部長不同於普通的總理顧問,他們是民選官員,在社區和黨內都有自己的地位;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再次當選。他們不僅帶來了不同的觀點,還能使總理保持腳踏實地,與外界接觸,與現實聯繫。
然而,當內閣治理退化為接近一人統治時,後果顯而易見。而這並不是我們民主制度中的唯一缺陷。近年來,我們一再看到抽象民主程序的失敗如何對現實世界產生實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