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後,江蘇省宿遷市曾因“賣光公立醫院”的醫改而陷入争議。二十多年後,宿遷市一家非公立兒童醫院的拍賣,再度引發關注。
據京東資産交易平台信息,11月27日中午12點,宿遷兒童醫院開始拍賣,起拍價爲4.8億元。因無人出價,11月27日、12月5日和12月13日三次拍賣均流拍,第四次拍賣将于12月23日13點開始,起拍價降至3.65億元,截至發稿,共1人報名。
宿遷兒童醫院成立于宿遷醫改完成後的2005年,由張家港市華寶商貿公司牽頭投資,原宿遷市人民醫院幾位兒科醫生創辦并管理。根據債權人要求,若拍賣持續流拍,清算組可能會啓動談判程序。有參與清算的知情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最終一定會有人承接。
拍賣引發的關注和讨論,也傳導至醫院自身。宿遷兒童醫院一位醫生表示:“一些患者聽說醫院拍賣的消息就不來了。”該院的一位管理層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醫院并非破産,而是進入清算階段,且資産大于負債,情況并非外界所想。
這家醫院的現狀,是宿遷醫療系統變化的縮影。近些年,一方面,當地逐漸在重回公立醫院的建設;另一方面,裁員、降薪乃至關門,是當地很多民營醫院正面臨的困境。

宿遷兒童醫院外景,被摘除的“市”字留下的痕迹仍然可見。本文攝影/本刊記者 孫厚銘
仍在正常營業
目前,宿遷兒童醫院還在正常營業。據一位醫院内部人士透露:“現在醫院每天還會接收400多名患者。”
宿遷兒童醫院新院區位于宿城區青海湖路1号,這裏屬于近年來發展較快的新城區。新院區于2015年開工建設,2018年投入使用,距老城區有兩三公裏。新院區計劃總投資8.5億元,一期投資4.5億元,床位500張,包括一棟16層門診醫技病房綜合樓和一棟8層綜合樓,是蘇北地區規模較大的專科兒童醫院。
但與當地一些大型醫院相比,這裏仍顯得相對冷清。第一次拍賣前夕,記者走訪宿遷兒童醫院住院部發現,醫院實際入住病人僅幾十人,一些病區已沒有醫護人員工作。十三樓至十五樓的綜合病房大門緊鎖,門上貼着“本樓層尚未啓用”的字樣,裏面的病床空置。據醫院相關人士透露,這些病房的設置是爲了達到三級醫院的标準,自2018年建成後,至今未投入使用。
據《宿遷兒童醫院清算組公告》,在宿遷兒童醫院院長楊征申請對宿遷兒童醫院強制清算後,2023年11月15日,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申請,并指定宿城區人民法院審理。
2023年11月23日,宿城區人民法院出具決定書,指定劉萍、楊征等人和江蘇欣揚律師事務所組成兒童醫院清算組,成員包括宿城區副區長、區衛生健康局副局長、市公安局宿城分局副局長等。
根據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民事裁定書,2023年9月,宿遷兒童醫院召開董事會,一緻決議解散。随後,出資人會議決議解散醫院并申請強制清算。據拍賣公告,宿遷兒童醫院資産爲48271.99萬元。如今,醫院的日常運營完全由清算組接手,整個醫院人事和财務已被凍結。
清算以來,醫院的日子并不好過。一些醫院内部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現在外出開會,甚至食堂接待都得自費。”醫院人員實行“隻出不進”的政策,除了一些員工退休外,還有部分醫生因考上外地編制調走,或跳槽到當地其他民營醫院。
多位宿遷兒童醫院的醫生表示,近幾個月由于患者數量減少,醫護人員績效降低很多,基本工資也經常延遲發放,“這種工資拖欠發放的情況在當地其他醫院也存在”。一位在該院工作多年的管理人員鄭天表示,現在的情況下,“職工希望馬上改制,以便正常拿到績效工資”。

11月26日下午,宿遷兒童醫院六病區(神經、消化、内分泌科)内,空置的病房。
爲何清算拍賣?
宿遷兒童醫院的老院區位于宿遷市老城區,建設之初名爲宿遷市兒童醫院,幾年前已被拆除。“盡管是民營企業,宿遷兒童醫院一直按公立醫院的标準運營,早些年經營狀況也不錯。”有知情人士這樣介紹。
據參與董事會決議的内部人士透露,宿遷兒童醫院爲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由于投資人年事已高,不願再繼續投入,選擇通過清算将醫院轉交給更适合經營的人。
鄭天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盡管醫院資産大于負債,但由于經營困難,清算、重整改制成爲解決财務問題的一個選項。他認爲,目前環境下,社會辦醫抗風險能力弱,發展困難較多。
宿遷兒童醫院新院區于2018年投入使用後不久,便遭遇當地出生人口下降和新冠疫情的雙重沖擊。多位受訪的當地醫療行業人士表示,前期投入過大,近幾年兒科病人減少,導緻宿遷兒童醫院面臨生存困境。
新冠疫情期間,醫院的兒童就診數量大幅下降。“2022年末後,部分科室陸續關停或合并。”幾位醫院内部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
宿遷兒童醫院成立于2005年,新院區開建于2015年,正值出生人口的“小高峰”,當地優質兒童醫療資源供給不足,爲彼時社會資本進入兒童醫療市場提供了空間。2017年後,宿遷市的出生人口持續下降,從2020年的62794人下降至2023年的28500人。出生率2021年第一次跌破10‰後,2022年和2023年出生率也持續下跌,分别爲6.32 ‰和5.73‰。
患者減少的同時,宿遷兒童醫院面臨的競争卻在加劇。根據宿遷市政府2023年11月發布的相關文件,當地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二級以上醫療機構中,有3家三甲醫院、4家三級醫院、3家二甲醫院。有的三甲醫療機構在宿遷兒童醫院新院區開建後營業。一些本地居民表示,更傾向于帶孩子去離家近的醫院就診,而不選擇離老城區較遠的宿遷兒童醫院。
與此同時,随着醫保支付政策改革和當地醫療環境變化,宿遷兒童醫院的資金和人才問題也日益突出。鄭天分析,更加嚴格的醫保支付政策加劇了醫院的資金困境,醫保結餘管理也更加嚴格。此外,“十幾年前,政府還會根據醫院的經營情況提供适當補助,而按現在的規章制度,一分錢也無法補貼到醫院”。
胡剛在宿遷一家二級民營醫院擔任院長近20年,該醫院提供兒科服務。他說,從2022年下半年起,當地醫保支付變得極爲滞後。“地方财政欠醫保局錢,醫保局欠醫院錢,導緻一些醫院資金鏈條斷裂。”
鄭天介紹,去年清算前,宿遷兒童醫院每年都會進行不定期招聘。然而,醫院如今面臨人才引進困境,而且,除了工資發放、醫院建設和設備維護外,醫院科研經費不足,這都制約了醫院的發展。
多位宿遷兒童醫院的醫生表示,醫院醫生以畢業于省内醫學院爲主,由于學曆和職稱等要求,難以跳槽到當地公立醫院。但随着醫院待遇下降,今年以來,一些科室的醫生選擇跳槽到其他民營醫院。
天眼查信息顯示,2022年以來,宿遷兒童醫院涉及4起債務糾紛,債務總額爲142.85萬元。2023年11月,由于借款合同糾紛,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對醫院法人發布限制消費令。一位清算組的律師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宿遷兒童醫院主要有職工債權、工商債權、建築工程債權以及廣告款等債權。
根據清算組公示的《宿遷兒童醫院職工債權清單》,經核查會計賬冊和勞動仲裁文件,職工債權包括2020年未發放的夜班費及近三年未支付的工資等,其中2023年9月和10月未發放的基本工資金額最高。此次清算涉及327名職工債權,金額從880元至41萬餘元不等。

11月27日中午,宿遷兒童醫院一樓。
誰來接手?
宿遷兒童醫院的意向購買人,首先要清還債務。一位清算組的律師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清算後,宿遷兒童醫院将優先償還建設工程和供應債務等債權,剩餘債務根據實際拍賣金額按比例稀釋賠付。
該律師同樣表示,考慮到醫院的特殊性質及社會因素,拍賣條件特别要求保證醫院的經營性質不變,并繼續接收現有職工。
競拍公告顯示,參與競拍需繳納5000萬元保證金。意向購買人競得兒童醫院後,必須保持醫院的醫療衛生規劃用途,職工與買受人可依法協商确定工資标準,并簽訂勞動合同。
據《中國新聞周刊》多方了解,一些蘇州的企業曾接觸過宿遷兒童醫院的拍賣,認爲資産和地理位置很好。一些本地的民營公司去年以來也在接觸拍賣事宜,但因爲價格問題沒有成交。
據參與董事會決議的内部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宿遷兒童醫院的投資人“希望有醫院經營經驗的企業或本地國有企業接手”。
“對于宿遷兒童醫院的職工來說,被當地政府或國有企業接手,是一個理想的結果。”鄭天稱,對宿遷兒童醫院的拍賣,宿城區政府也表現出一定興趣。目前,宿城區沒有直接管理的大型醫院,而新建一座同等規模的醫院,預計需要投入約15億元。
鄭天表示,當地政府仍鼓勵民間力量參與公共衛生事業,但對于兒童醫院等特殊領域,政府管理更爲适宜。醫院職工也希望政府接管并繼續發展醫院。鄭天認爲:“醫院改制是很正常的,宿遷市依然需要兒童醫院,隻是經營主體發生了變化。”
江蘇省“十四五”兒童醫療事業發展規劃中,基本原則就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形成多元辦醫格局。該發展規劃提出,進一步加大各級财政投入,推動兒童醫院和綜合醫院兒科建設,各設區市推進建設達到三級醫院水平的市級兒童醫院。
在宿遷,民營醫院破産并被國有資本收購已有先例。2023年6月,宿遷佳寶兒童醫院經過六次拍賣後,最終以初始拍賣價格1.67億元的一半,被宿遷市婦幼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競得。2022年12月,宿遷市婦産醫院破産清算後,也被該公司競得。宿遷市婦幼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是國有獨資企業,隸屬于宿遷産業發展集團,這是宿遷市人民政府直屬的國有投資公司。
胡剛分析,宿遷兒童醫院最終可能會由當地國企接手,國企參與至少能保證職工工資的穩定發放。鄭天稱,幾年前,根據宿遷市政府的要求,當地非公立醫院取消了醫院中的“宿遷市”字樣。宿遷兒童醫院的大樓樓體上,被拆除的“市”字依然留下了痕迹。宿遷兒童醫院内部,許多科室的标牌和文件上依然顯示着“宿遷市兒童醫院”的字樣,未曾更改。
重回公立
宿遷兒童醫院成立于宿遷醫改之後,其清算背後的困境,可以視爲近些年當地醫療系統變化的縮影。胡剛直言,近年來,當地不少民營醫院處于賠錢狀态,大都想把醫院轉讓。
2000年,由于政府财力緊張,宿遷市進行了徹底的醫療市場化改革。2004年,全市134家公立醫院中,10個縣級以上的公立醫院、124個鄉鎮公立衛生院完成了所有制形式的改變。據今年9月宿遷市醫保局官網的數據,民營醫療機構在全市醫療機構占比達到93.6%。
上海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在地方政府高額債務和領導強力推動下,宿遷醫改得以實現。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輪值院長林輝煌曾于2018年撰文指出,區别于河南洛陽等地的醫院所有權改革,宿遷公立醫院的産權改革最爲徹底。
改革後,宿遷市政府隻承擔兩項職責:第一是監督這些醫院,第二是提供公共衛生保健服務,包括預防保健、血液供應和急救。作爲最徹底的醫改,宿遷醫改爲學界探讨和業界改革提供了一片試驗場。
陳忠目前在宿遷多家民營公司擔任法定代表人,作爲宿遷醫改的親曆者,他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宿遷醫改開啓後,他先後以合作和獨立經營的方式,持有并經營當地一家縣級醫院五年。陳忠稱,當時的政策要求醫院或被外部購買,或由職工集資購買,如果沒有人購買,醫院員工就要下崗,“當時所有醫院都有人接手”,大家都堅信醫院是“不會虧本的生意”。
2021年,一項關于宿遷醫療數據的量化研究表明,适當的公共融資支持下,民營醫療在成本控制和資源利用方面與公立醫療機構相當。該研究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醫改之後,宿遷市的門診總費用和住院總費用均未出現大幅增長,住院人數和平均住院天數的變化也與江蘇省其他城市相當。
但多位當地居民向《中國新聞周刊》反映,本地醫療資源與外地三甲醫院差距較大。宿遷醫改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院(2021年更名爲南京鼓樓醫院集團宿遷醫院)是當地最大的三甲醫院,屬國有股份制醫院。金陵藥業和南京鼓樓醫院參與了該院改制。2010年前後,宿遷市政府多次嘗試收回該院,但均以失敗告終。
2013年2月,宿遷市委、市政府投資的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建設,該院總投資40多億元,設計床位3000張,于2016年7月正式開業,是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第五批建設項目。這也是當地最大的三甲綜合醫院之一。
2021年,宿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切實做好公辦區域醫療衛生中心運營管理”,2022年提到“推進縣區公立醫療機構建設”,再到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提升縣級公立醫院服務水平”。在業内人士看來,這某種程度上标志着宿遷市逐步回歸公立醫療機構的建設。
胡剛指出,近年随着宿遷第一人民醫院等醫院的建立,當地民營醫院人才流失出現。他回憶,公立醫院還是從民營醫院吸納了相當比例的人才,尤其是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和多年經驗的醫生。
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過程中,當地民營醫院的劣勢愈加突出。胡剛解釋道,醫保控費政策導緻藥品利潤大幅壓縮,這直接影響了民營醫院的盈利模式。
金春林認爲,宿遷的醫改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改革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政府的角色不在于直接幹預,而是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和引導,爲社會辦醫留出空間,讓公立醫院和社會辦醫在既定框架内健康發展,形成“互補、有序的競争關系”。
對于民營醫院的發展,劉國恩介紹,以公立醫院爲主的醫療服務體系下,民營醫院需要進行差異化轉型,如在養老、旅遊醫療等非公立醫院重點服務的領域,扮演與公立醫院互補的角色。對于民營兒童醫療機構,劉國恩認爲,應繼續保持與公立醫院的差異化優勢,進一步提升技術和管理水平。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鄭天、陳忠、胡剛爲化名)
發于2024.12.23總第1169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标題:宿遷兒童醫院4.8億元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