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濟南小清河章丘港,裝載着174噸鍛造法蘭的“佳潤77”号貨輪緩緩出發,以“河海直達”方式駛向福建江陰港,這讓伊萊特裝備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物流闆塊負責人王偉長舒了一口氣。
“2022年8月份,我們要把生産出的直徑達15.673米的世界上最大環軋鋼環送到客戶手中,頗費了一些周折。”王偉說,當時,濟南小清河還沒有複航,隻能走公路。而這個環軋鋼環直徑接近16米,屬于“不可解體”的特種大件,僅運輸車輛就有106個車輪,沿途道路上的部分交通設施需要調整。“現在小清河複航了,再運送超大物件就沒那麽麻煩了,直接走水運,就可以‘通江達海’。”王偉說,更爲關鍵的是,公路轉水運,也就是“公轉水”,還大幅節省了企業物流成本。
這已不是伊萊特股份公司第一次嘗試更加綠色節能經濟的物流方式了。今年4月,該公司通過鐵路運輸,将總重達4000噸的新一批耐磨鋼球送往西藏,而以前,他們都是走公路運輸。“我們測算過,與公路相比,這次走鐵路去西藏,物流成本至少降低30萬元,這會讓我們的産品在市場上更具競争力。”王偉說。
伊萊特股份公司不斷嘗試新的物流運輸方式,正是濟南市持續培育物流産業,推動“公轉鐵”“公轉水”的縮影。近年來,濟南市口岸和物流辦公室以提高供應鏈韌性和競争力爲目标,持續推動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助力增強産業核心競争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目前,濟南已開通至廣州、青島、成都、昆明等方向的國内班列,其中章丘站―廣州局、董家鎮站―成都局已成爲圖定線路。2023年,濟南重點鐵路線路集裝箱發送量3.6萬标箱,同比增長106%,其中鐵海聯運班列集裝箱發送量9174标箱,同比增長179%,爲濟南及周邊腹地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沿海港口和西南地區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鐵路物流通道。
今年以來,濟南市繼續聚焦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推進物流業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研究制定有關實施方案,培育挖掘融合創新應用場景,樹立并推廣典型案例。同時,推進重點區域物流運輸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新能源替代計劃;加快發展智慧和綠色物流,引導物流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推廣應用可循環、可降解的綠色包裝(材),加快建立托盤等标準化裝載器具循環共用體系,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