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報稅時我們將所有投入分門別類處理及加減後,再將其總和按指示乘以相應稅率計算出應交多少稅。同時,又將各類的免稅額分別處理後,在不同階段用作將應付稅項減除,到最後才得知應該要付多少稅或可獲多少退稅。在這個過程中,各種免稅額,例如個人免稅額,為甚麼每年都不一樣?而且每個個人所得稅稅率相對的收入上下限亦每年改變?這因為政府的自動調整機制之故。
假如你去年賺2萬元,而免稅額同樣是2萬,即是說你的收入剛好不用交稅。但假如你今年入息因通漲上升5%,變成2萬1,這多出1千元其實只足夠補償通漲引致購買力降低的損失。換句話說,今年這2萬1的購買力跟去年的2萬元等同,你並沒有真正賺多了。但假如免稅額仍然是2萬元,這所謂多賺了的1千元便要交稅,稅後入息的實際購買力豈不反不如前?有見及此,政府的稅務調節機制每年按通漲上調。道理上說,收入因通漲上升,免稅額亦因通漲調高,應該能保障大家不會因通漲而令購買力受損。但實際上,我發覺這些通漲調整數字往往不同部門、不同項目、幅度也不冋。
據報2023年的稅制上調6.44%,到今年上調5.08%,而到明年將提升2.85%。報告指出明年的2.85%是歷史中第三高。今年的通漲比2022、2021都高嗎?印象中好似不是。各類福利金亦按通漲上調,即是大家的退休金(QPP)福利上升。奇怪的是,今年的QPP只上升4.4%,比稅制上調的5.08%為少。兩盤數?
除了將稅制及福利金調高外,政府還將某些收費服務每年加幅設上限。從2023年起到2026年,這上限定為每年3%,而那些收費項目包括長期護理院、駕駛執照及汽車登記牌費、托兒服務費、電費及大學學費等。這項政策確能提供一點幫助。不過,除了近年因疫情導致的高通漲之外,過去40年的平均通漲是多少?有幾多年的通漲超出3%?這3%的實際幫助到底有多大?再說,加拿大的官方通漲目標是每年1%至3%,平均每年2%的水平。這3%的制定標準為何?
這些受了3%加價上限的官方企業當中,電力局是政府五大官方機構中最賺錢的一間。它們是說?收入多少?(以億元計)
名稱 24-25 25-26 26-27
—————————————————————–
電力 20.8 26.15 39.75
彩票 15.14 15.17 15.78
酒房 14.10 14.75 15.13
投資 1.81 2.64 3.25
大麻 1.08 1.30 1.41
其他 0.36 0.17 0.12
—————————————————————–
總數 53.29 60.18 75.44
來自電力局的收入不但佔總數約四成,兩年後會幾乎翻倍及佔總數超出一半:錢從何來?姑勿論來處,在此情況下電力加價幅度是否應該調低點?美國既然打算犯法向加拿大徵收25%關稅,我們是否應該將賣給美國這好鄰居的電費增收50%?來而不往非禮也!
查詢請電:514-992-8328 曹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