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廣州聯合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藍皮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24)》。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大灣區經濟總量已突破14萬億元人民幣(約合1.92萬億美元),超越紐約灣區的1.8萬億美元和舊金山灣區的1.38萬億美元,與東京灣區並肩而立,登頂全球灣區第一梯隊。大灣區GDP從2018年10.8萬億元人民幣躍升至2023年的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增加了3.2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深圳。大公報記者梳理報告發現,大灣區經濟的「騰飛」,離不開世界級科創走廊「成型」和世界級產業集群走廊「成勢」兩大動力。\大公報記者 盧靜怡廣州報道
五年間GDP增3.2萬億 相當於再造一個深圳
報告指出,大灣區科創走廊與產業走廊成型壯大,構建起世界級的空間廊帶。大灣區以深港河套、珠海橫琴為「兩點」,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兩廊」的科創空間布局基本成型。全長180公里的大灣區科創走廊,與舊金山灣區40公里長的101公路創新走廊、波士頓92公里長的128公路科創走廊、東京灣區110公里長的東京─橫濱─築波創新走廊並駕齊驅,帶動了珠江東、西兩岸1.1萬平方公里的經濟帶。
記者從報告獲悉,大灣區兩廊沿線地區「科技味」濃,已經構建起「大裝置+大實驗室+大研究中心」的高水平、多層次創新平台。截至2023年底,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大灣區布局,3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430家省重點實驗室在大灣區落戶。
城市分工協作 產業共振效應愈顯
除了科創成績亮眼外,大灣區的產業集群同樣矚目。報告指出,大灣區世界級產業集群走廊正在「成勢」。隨着跨江跨海通道群建成,交通「走廊」串起世界級產業「連廊」,形成以「東環」珠東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帶和「西環」珠西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組成的產業環帶,集中了多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廣州都市圈深化廣佛全域同城化,圍繞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大領域,打造四萬億級產業集群。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萬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始終堅持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優化城市功能和分工協作,產業共振效應愈加凸顯。
產業體系方面,報告顯示,作為世界級的產業灣區,大灣區目前多層聯動的製造業創新體系日益完備。截至2023年底,大灣區獲批組建了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等5家「國」字號製造業創新中心,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而優質企業和園區競相湧現。2023年,大灣區擁有華為、平安、騰訊、萬科等世界500強企業25家,另有700餘家A股上市公司。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王廷惠表示,貫通港深廣珠澳的180公里科創走廊,集聚了2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6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球近1/20的全球獨角獸企業總部。從芯片製造到人工智能,從新能源汽車到生物醫藥,各類高新產業蓬勃發展,新質生產力快速壯大,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