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1日電(記者 劉星晨 嶽川 趙一凡)如何定義“成功”?我們總習慣用到圓夢這類的詞彙。但遺憾也是渴望的外化,其中夾雜着一種想變得更好的沖動。2024年,奧運之年,這一點展現得尤爲清晰。
競技體育向來不缺少勝利者,也從來不隻有勝利者。賽場内外,那些人一樣傾盡所有,向夢而行。
今天,我們來講幾個“小”故事。
“沒關系大力士,我們釣魚去”
回國前,石智勇規劃好了假期生活:釣魚。米級翹嘴是他夢寐以求的一個魚種。舉重外,石智勇偏愛這種能心定的休閑項目。與過往不同,小愛好這次要幫他走出陰影。
前兩屆奧運會,從69公斤級升到73公斤級的老将收獲兩枚金牌。在石智勇看來,巴黎奧運會或是謝幕之戰。

這位練了21年舉重的老大哥被隊友們圍攏至中間,舉起五塊重量不輕的圓形金屬,他笑稱自己是金牌數量最多的運動員。合照的前幾天,石智勇經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比賽。
南巴黎競技場6号館,舉重男子73公斤級比賽。石智勇最大的對手是印尼小将朱尼安斯亞,比他小10歲。抓舉舉起165公斤後,石智勇領先10公斤進入挺舉環節,算是個夢幻開局。
“腰還好。”當天在後台挺舉舉起180公斤後,石智勇給了自己一個心理暗示。備戰巴黎周期時,他對于腰傷始終小心翼翼,摸索着杠鈴重量與疼痛的臨界點。

腰椎間盤突出、胸椎多階段膨出、頸椎多段突出,腰椎間盤消失掉幾塊,爲了再戰一屆,石智勇婉拒了醫生的手術通知書。“大考”來臨前不久,石智勇才回歸賽場,356公斤的總成績與他在東京創造的世界紀錄差距不小。
大腿内收肌肌肉斷裂。這是最終留在他“大考”試卷上的文字。
“站上奧運賽場,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這是石智勇最原始的想法,爲此他付出了所有。在這條微博下,他還附了幾張照片。硬漢趴在治療床上,背上蝦腳一樣地紮了兩排針,用過的針被裝在5升的礦泉水瓶裏,足足裝滿兩個。從年初到奧運會,石智勇打了50多針封閉以緩解痛感。
他還在愧疚于比賽的失利,但評論區裏,網友們卻都在說:“沒關系大力士,我們釣魚去。”
父親的戰鬥
奧倫·斯馬賈是個父親,但他的兒子在加沙戰鬥中喪生了。
經曆喪子之痛兩個月後,這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柔道獎牌獲得者以教練身份來到了他的“戰場”。
赢下巴黎奧運會柔道男子100公斤以下級别銅牌後,彼得·帕爾特奇克徑直走向了他最想感謝的人。奧倫·斯馬賈把頭埋進弟子厚實的肩膀裏,從站立到半蹲,兩人深擁而泣。
彼得·帕爾特奇克的眼淚,不止爲了自己。彼時,他的女兒即将出生,已過而立之年的男人要再次體驗身爲人父的感覺。
拿到獎牌的勇士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形容心情,混合采訪區内,彼得·帕爾特奇克掩面抽泣,汗水和淚水混雜,他哽咽到半天說不出一句話。

一秒鍾也不能懈怠,這是彼得·帕爾特奇克成功的路徑,他爲國家而戰、爲妻女而戰、爲教練而戰……
“我們在國内經曆的這段時間,戰争、傷痛、再也見不到的人們——我隻想讓每個人都開心。”
彼得·帕爾特奇克一把将奧倫·斯馬賈摟入懷中,兩人的怒吼像雄獅一般。世人能看到的,是一位即将成爲父親的人透過柔道服顯現出的肌肉輪廓以及兩人久久散不去的堅韌眼神。
下一個高度
李玲的床邊赫然豎着一副拐杖。得知那個消息後,她嘴上說着沒有很難過,笑着拿起紙巾,擦拭着從紅潤眼眶中溢出來的眼淚。
巴黎奧運會開幕前幾天,撐竿跳名将李玲以幾近殘酷的方式出現在各條新聞裏。

一次再正常不過的專項訓練中,突然而來的無力感讓她在助跑時向前跌了出去。本以爲是“抽筋”的李玲收到了噩耗:腘繩肌腱斷裂,這是一種讓她無法在巴黎上場的大傷。談到這次受傷,她的語氣平靜到好像在講述别人的經曆。
身邊有人建議這位老将,至少可以去巴黎一趟,感受比賽。但李玲拒絕了,于她而言,若無法達成終極目标,巴黎之行毫無意義。“如果不能以好的狀态去奧運會,那就不去了。”
這無關于感受,隻關乎于突破——創造新的亞洲紀錄。作爲中國“四朝元老”選手,李玲不缺少榮譽,“亞洲撐竿跳第一人”的光環早已屬于她。

去年杭州亞運會,早已鎖定冠軍的李玲将橫杆設定在了4米73,一個刷新自己亞洲紀錄的高度。她把頭和身體埋進羽絨服裏,隔絕外界幹擾。三次挑戰失敗後,憋着一股勁的李玲留下了一句話:喜歡竿子把我抛向空中的停滞感,這是我向往的感覺。
但李玲的人生卻向來不喜歡停滞,性格一直如此。想完成那個突破,她需要再熬一個四年,那時她39歲。這位已經榮譽等身的人并不想放棄,就像撐竿跳比賽在三次不過竿之前,永遠有下一個高度可以挑戰。
在一個奔跑的世界到來前
基普喬格的偉大,無需多言。
奧運開賽前,他許下了金牌的願望。如果實現,這位肯尼亞長跑傳奇将成爲奧運會男子馬拉松三連冠曆史首人。
上帝和這個40歲的中年人開了個玩笑。“在訓練營裏集訓了五個月,然後兩秒鍾内被對手擊倒,”在跑步生涯裏基普喬格第一次沒能完賽。

從巴黎市政廳到榮軍院,穿越法蘭西的賽道基本囊括了浪漫之都的地标性建築。但長距離爬坡和大角度坡道,讓奧組委主席埃斯坦蓋将其稱之爲“史無前例的挑戰”。
叉腰跑步是體力達到臨界值的一種疲勞表現,基普喬格似乎很少這樣過。他邊跑邊走,沖着超越自己的後輩們說道,“我很痛苦,我做不到了。”
基普喬格沿着路邊走了很久,難以再出現在第一集團的轉播鏡頭裏。退賽前,他停了下來,爲最後的蒙古選手巴特·奧其爾加油。将跑鞋和襪子送給圍觀跑迷後,基普喬格轉過身,登上了收容車。

不惑之年,基普喬格又體悟了一遍“馬拉松就是人生”這句話。巴黎是他首奪世界冠軍的地方。如今,高喊着那句“我不會停止奔跑”,他仍從這裏出發。
終點在哪?基普喬格的回答帶有幾分傳奇色彩——“破2”。這位創造過無數奇迹的男人,想的仍然是突破人類極限。在終點線外,基普喬格還有過一個不怎麽切實際的幻想:奔跑的世界。在全世界都開始奔跑的那天,他會心甘情願地挂起自己的跑鞋。
“我會往前看”
隻差0.532分!
張博恒咬緊牙關,轉過身把已忍不住淚水的隊友摟入自己的臂膀,高舉起雙手向現場的觀衆擊掌緻意。體操男團金牌,這項闊别許久的榮譽是張博恒和隊友們的執念。
因大賽經驗不足,他沒能搭上去往東京的末班車,巴黎備戰期間,腰傷曾讓張博恒在深夜躺下後六個小時仍無法入眠。開賽前,由于壓力過大,張博恒牙龈嚴重發炎,不得不前往醫院放血。

過去幾年,張博恒的訓練生活單調到隻有三點一線。用他的話說,自己卷自己,樂在其中。
但還是差了0.532分。當鏡頭推上前,作爲隊長的張博恒拍了拍隊友以示安慰,又在發布會上替身旁哽咽的人接過了媒體抛出的話題。
始終沒讓眼淚落下來的張博恒,在團體賽失利那晚,其實整夜未眠。他把情緒藏得小心翼翼,生怕被發現而影響隊友,影響自己。
“哲學家”,這是網友們形容張博恒時常提到的詞。24歲的他,似乎總能一眼看透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經曆即圓滿。總結首次奧運之旅,他把21套動作比喻成了自己來過的證明,“我會往前看,人生旅途會有更好的事情發生。”

奧運會後回到母校長沙市體操學校時,張博恒本以爲啓蒙教練邱琦會跟他提到“遺憾”這類的詞。但與很多人看到的一樣,向來嚴格的教練也認識到了眼前的弟子,已經長大了。
一枚銅牌的重量
恩甘巴來自于喀麥隆。11歲時,她跟随家人離開祖國,前往大洋彼岸的英倫三島。由于不會說英語,性格外向的女孩在學校裏被孤立、遭遇欺淩。
每次打拳時,恩甘巴都會想起無助的自己。起初一段時間,她隻能和男孩們比試。踏上拳台,那些痛苦的回憶消解在一拳一擋中,她在學習如何用強壯的身體對抗命運,“拳擊會有起有落,就像生活中的一切一樣。”
參加巴黎奧運會,恩甘巴沒有代表喀麥隆和英國,而是成爲了難民代表隊的一員。

辛迪·溫納·詹庫·恩甘巴(DJANKEU NGAMBA Cindy Winner),名字裏帶着赢家(Winner)字樣的拳手,幫助難民奧運代表團赢得了曆史首枚獎牌——女子75公斤級拳擊銅牌。
首輪對陣加拿大選手,恩甘巴等待成績時下意識地提前往前邁了幾步。險勝對手後,驚訝、雀躍填滿了她的情緒。根據奧運會拳擊項目規則,1/4決賽取勝東道主選手晉級四強後,恩甘巴便已經創造曆史。
“獲勝的是,辛迪·恩甘巴!”當名字在羅蘭·加洛斯體育場内響起,恩甘巴雙手指天,目光堅定。
如何定義這枚銅牌的分量?官方資料顯示,它的重量是455克。而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眼中,它承載着“向全球超過一億的流離失所者傳遞希望的訊息”。

勝利到來前,這種訊息所展示的是泥濘、粗糙以及不被人知曉的苦楚。經曆這些,被看到,被譽爲偉大。
某種程度上,這是無數人的寫照。讓自己被看到的過程裏,你要學會如何在一次次失敗後不被打倒,再站起來。
冠軍隻有一個,但獲得勝利的人,絕不止于此。競技體育如是,人生亦如此。
走過2024,或有遺憾,或有荊棘,但希望有那麽一句話可以鼓勵到你:那不是我的“黑曆史”,那是我的來時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