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粵博探尋 璀璨廣鐘跨越時間的魅力
「一盞茶」「一炷香」,是古代中國人對時間模糊的感知。日冕、刻漏、焚香、天文鐘等計時工具應運而生並應用千年,是古人在歲月長河中,孜孜不倦探尋時間激盪起的漣漪,顯示古人對把握時間的不懈追求。「璀璨時光──清代廣鐘精品展」正在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精選110餘件廣鐘精品及相關文物和展品,讓觀眾在「可觀、可聽、可觸、可感、可玩」的互動中感受鐘錶與歷史時空交織的魅力。
策展人、廣東省博物館期刊編輯部主任吳昌穩告訴記者,「璀璨時光──清代廣鐘精品展」歷時三年多籌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廣鐘專題展,也是粵博多年來對於廣鐘的工藝研究、保護修復、數字化重建與活化利用等方面成果的集中展現。展覽分為「時間的刻度」「時間的藝術」「時間的溫度」三大部分,通過多件鐘錶精品文物,歷史檔案,各類廣鐘工藝品和豐富的多媒體數字展項,從「工匠精神」「中國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鑒」三個維度,全面展現清代廣鐘的多元面向和當代價值。
融合中西方前沿技術
14世紀的歐洲發明近代機械鐘,有形的指針開始轉動,時間的腳步在刻度間跳躍。16世紀以來,隨着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機械鐘由西方耶穌會會士引入,經澳門到達廣州並傳至我國北方。由於上發條後可以按時自動報時,因而被稱為「自鳴鐘」。清代皇室及官吏對自鳴鐘的興趣有增無減,凡是來華傳教士和使節,大都攜帶自鳴鐘到廣州,伺機進獻。
「輪行隨刻轉,表指按分移。」康熙的《詠自鳴鐘》,正是清代康雍乾三帝被自鳴鐘深深吸引的一個縮影。清代皇帝對自鳴鐘濃厚的興趣,直接推動自鳴鐘的貿易和製造。一方面,為擴大在華貿易,西方在製作西洋鐘上會更加迎合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另一方面,清代廣州製造機械鐘錶「廣鐘」橫空出世,是清代中國自主製造的能夠精確標示時間且工藝複雜、裝飾華麗的機械時鐘,也是融合當時中西方前沿技術的高科技產品。
西洋鐘能演奏《茉莉花》
走進展廳,踏着鐘錶刻度的倒影,一座金碧輝煌、工藝精美的寶塔式西洋鐘立刻吸引觀眾的注意,它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粵海關進獻給乾隆皇帝的生日禮物「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鐘」。其為英國製作,在燈光下散發着柔和的光芒。走近一看,只見塔基座三面均有阿拉伯數字鐘盤,塔基上立五層圓形寶塔,四角立武士。塔身能升降是這座西洋鐘的特別之處,當弦滿開動後,熟悉的旋律「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就會響起。吳昌穩介紹,「塔的二至五層會隨着音樂聲逐層緩慢升起,直至固定高度後停止。再開動時,塔身又會隨着音樂緩緩下降到最低位置。」音樂聲中,廊下的儀仗隊同時沿着塔身行進,鐘錶上的水法柱、轉花也跟着轉動。
《茉莉花》起源於民歌「鮮花調」,明、清時傳唱於江浙一帶。1768年,法國哲學家盧梭編輯《音樂辭典》時,在「中國音樂」條目中收錄有《茉莉花》。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出現了《茉莉花》的曲譜。由此可見,這座由英國製造的西洋鐘,從造型到音樂設置都充滿濃厚的中國風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見證。
不說不知道,「銅鍍金嵌料石升降塔鐘」也是本次展覽唯一一座有明確文獻記載曾進獻給古代皇帝的鐘錶。文獻中不僅有關於此鐘錶的詳細記載,還記錄了乾隆皇帝曾與家人一起對它進行拆箱查驗。不知道乾隆看着造型獨特的西洋鐘,聽着熟悉的旋律,內心是否會產生一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心情。
折射清宮廷生活側影
清宮劇中,經常可以看到穿着長袍馬褂,戴着瓜皮帽,手裏拎着鳥籠子的各位王爺、阿哥到處溜達的身影,可見當時的養鳥玩籠之風盛行。這同樣可以在鐘錶的造型中得到印證:本次展覽中有一座19世紀的「金漆木樓座鳥音籠錶」,該錶以鳥籠為造型,迎合清代宮廷的養鳥習慣。
和各種材質美輪美奐的清代鳥籠相比,「金漆木樓座鳥音籠表」毫不遜色:鳥籠底座內放置音樂及鳥鳴機械裝置,白琺瑯表盤設在底座的正面。鳥籠內設計有山石、樹樁和水池等景觀,山石和樹樁上各立有一隻鳥,池畔棲息有兩隻鳥,每一隻都栩栩如生,連羽毛都清晰可見。上弦開動後,音樂響起,四隻鳥在轉頭的同時張嘴鳴叫,抖動翅膀和尾部,讓人彷彿置身於鳥語花香的園林中。
本次展覽中還有一座清「銅鍍金轉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鐘」,鐘體銅鍍金,鐘盤置於鐘體正面中央,鐘盤上方有四個方框,隨着機芯轉動,框中或顯示花紋,或顯示文字。顯示文字時,恰好組成四字橫幅如「太平有象」「八方向化」。鐘盤左右兩側橢圓形開光(裝飾方法之一)內有以各色玻璃鑲嵌而成的轉花,長方形開光內是象徵流水的玻璃水法柱。鐘頂中央以象馱寶瓶的形象來傳達「太平有象」這一吉祥寓意,兩邊是精心設計的兩組滾球表演裝置。
「銅鍍金轉水法人倒球太平有象鐘」很能代表銅質鐘的工藝特色。銅質鐘是廣鐘的一個重要品類,其鐘體一般使用金碧輝煌的銅鍍金材料作為外殼,在裝飾工藝上以中國傳統的鏨刻技法為基礎,借鑒歐洲浮雕的做法,融入卷草紋、花卉雜寶紋,同時鑲嵌各式料石、寶玉石等裝飾,繁複而精美的鐘體裝飾反映出清宮對裝飾工藝的審美偏好。
兼具觀賞性和趣味性
發條、鏈條、塔輪、擒縱機構等組成的機芯及控制結構,讓廣鐘能打點報時,演示轉花、捲簾、水法、行船、滾球、鳥鳴、奏樂、變換文字、活動人偶等二十多種聯動功能,這是其他國產時鐘所不具備的,也是廣鐘在技術層面最為突出的特徵。吳昌穩表示,清代廣東地區工藝美術十分發達,廣鐘在製作中採用了篆刻、鑲嵌、圓雕等多種工藝,可以說「集傳統工藝美術和西洋時鐘之大成,是嶺南風物的代表」。
廣鐘充分體現出清代中國工匠的巧奪天工與創造性,以及清代中國製造行業的學習能力和整合能力,這從展覽中的清乾隆「銅鍍金自開門三星報喜葫蘆式鐘」中可窺見一斑。此鐘鐘體共兩層,通體遍飾藍底金花透明琺瑯。橢圓形底座內安設機械裝置,正面為布景箱,內有福祿壽三星報喜;底座上中心豎立葫蘆式扁瓶,瓶下腹有二針時鐘,上腹有料石轉花。活動機械裝置的上弦孔在底座背面。啟動後,音樂響起,門開啟,三星扶杖左右晃動,靈芝、仙鶴、鹿、佛手等從兩旁移至中間,寓意福祿長壽。平台上水法柱轉動,如波濤四起,葫蘆瓶似在水中漂動,寓意四海升平,具有濃郁的中國傳統風格。
清乾隆「轉花亭式捲簾白猿獻壽鐘」同樣觀賞性和趣味性十足:鐘體通體鑲嵌透明琺瑯,頂部的亭子裱有可旋轉的燒藍瓶,圍繞一圈獻寶人物,其中既有手捧物品的金髮西洋人,又有馱着寶瓶的白馬等;底部布景箱內布置的是「白猿獻壽」場景,這也是廣鐘製作中最為傳統的題材。上弦啟動後,音樂響起,瓶子、獻寶人等轉動,捲簾升起,三猿舉起手中所捧盤子做進獻狀,進獻動作完成後,簾子徐徐落下,轉花等活動裝置及音樂也漸漸停止。
展訊
地點:廣州市越秀區廣東省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至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