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一帶一路”倡議改變了非洲過去低效的發展模式。多年來非洲一直渴望社會經濟轉型,但受限于西方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缺乏資金來部署必要的基礎設施,大多數發展舉措都面臨嚴重挑戰。“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基礎設施、綠色能源和工農業等項目直擊非洲發展痛點,爲當地帶來了切實收益,還連接起了非洲大陸支離破碎的市場,釋放了經濟潛力。針對“一帶一路”的質疑不應掩蓋其帶來的更大機遇。
作者:斯蒂芬・恩德格瓦
(Stephen Ndegwa)
肯尼亞智庫南南對話執行主任
長期以來,非洲一直蘊含着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卻一直走不出欠發達的泥沼。幾十年來,以西方主導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爲核心的框架塑造了非洲大陸的經濟格局。它們的模式側重于經濟緊縮措施和自由化,通常與附帶政治條件的貸款和結構性調整計劃捆綁在一起,以犧牲非洲的工業化和基礎設施發展爲代價。
這些項目導緻了非洲國家産業空心化,經濟停滞不前,還背上了沉重的債務。然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開啓了一個變革時代,爲非洲國家提供了一條優先考慮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和合作共赢的新發展道路。
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于2013年啓動,旨在通過提升亞洲、歐洲、非洲等地的基礎設施項目建立貿易和投資聯系。該倡議正在重塑非洲的發展叙事,帶來應對曆史挑戰的投資,同時爲長期經濟增長奠定基礎。該倡議在非洲國家的投資已超過1550億美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包括港口、鐵路、公路和能源項目,這些項目将非洲大陸分散的市場連接了起來,釋放了經濟潛力。
肯尼亞蒙内鐵路是“一帶一路”倡議帶來變革性力量的一個縮影,它大大縮短了港口城市蒙巴薩和首都内羅畢之間的旅行和貨運時間。這個價值47億美元的項目不僅促進了貿易往來,還創造了數千個就業機會,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
另一個“一帶一路”旗艦項目――連接埃塞俄比亞和吉布提的亞吉鐵路,通過降低運輸成本和改善進入全球市場的渠道,振興了埃塞俄比亞這個内陸國家的物流。這些項目表明,“一帶一路”倡議有能力解決長期以來制約非洲發展的基礎設施短缺問題。
然而,“一帶一路”倡議也并非沒有批評者。很多人對債務可持續性、勞資待遇和環境影響等問題提出了擔憂。批評人士經常以贊比亞爲例,稱該國的債務水平在基礎設施項目的大量借貸中飙升。
不過,這些質疑不應掩蓋“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更大機遇。相反,它們應該成爲呼籲非洲國家加強戰略接觸的聲音。各國政府必須就符合本國優先事項的條款進行談判,确保項目選擇更加透明,并積極讓當地專家參與進來,以實現利益最大化,解決長期存在的不公平問題。
與過去西方強加給非洲的那種“自上而下”的發展方式相比,“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轉變尤其引人注目。西方模式往往是直接指手畫腳,無視東道國本身的意志,而中國模式的特點則是強調互惠互利的夥伴關系。
中國模式在高度重視主權和自決的非洲各地産生了深刻的共鳴。例如,尼日利亞利用中國的融資擴大了基礎設施,同時實現了經濟産出的多元化。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發的萊基深水港将使尼日利亞成爲區域貿易中心,促進西非的經濟一體化和商業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最具前景的一個方面,就是聚焦區域互聯互通。非洲在曆史上一直被市場分散和内部貿易貧乏所困擾,非洲國家的貿易大部分都是同歐洲、亞洲或美洲國家之間的。泛非鐵路和東非原油管道等項目正在促進更大程度的非洲一體化,降低經商成本,并使非洲國家能夠在共同的經濟目标上進行合作。
這些項目與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的願景不謀而合,後者旨在爲整個非洲大陸的商品和服務創造一個單一市場。通過彌合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一帶一路”倡議爲非洲自貿區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有可能打開一個3.4萬億美元的市場。
“一帶一路”倡議的另一個顯著優勢是其對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視,這使非洲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非洲有超過40%的人口年齡在15歲以下,青年是非洲未來的關鍵。非洲正在加大對光纖網絡、數據中心和智慧城市計劃的投資,爲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做好準備。
例如,華爲等中國企業在南非和肯尼亞等國的互聯網和5G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項目不僅促進了互聯互通,也促進了金融科技、電子商務、數字創業等領域的創新。
長期來看,“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能否取得成功,取決于非洲國家能否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透明的治理、審慎的财務管理和包容性的發展實踐,對于确保這些投資産生可持續效益至關重要。
令人鼓舞的是,一些非洲國家已經在采取積極措施。例如,埃塞俄比亞已經實施了改善債務管理的政策,并通過優先考慮技術轉讓和技能開發,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投資項目在當地的影響。這些措施有力幫助了非洲國家跳出“依賴陷阱”,确保了它們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繼續扮演積極的角色。
批評人士經常指責“一帶一路”是一種新的依賴形式,将其與“新殖民主義”做法相提并論。然而,這種觀點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帶一路”項目從根本上說都是雙方談判協商出來的,和過去那種優先考慮援助國利益的項目完全不同。
無論在能源、農業還是工業化領域,非洲各國政府有權按照自己的優先事項來拟訂協議。非洲國家和中國之間是平等的夥伴關系,這樣一來,“一帶一路”倡議就成爲了非洲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而不是負擔。
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有望重新定義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随着非洲大陸的内外部聯系更加緊密,貿易、投資和創新的機會将成倍增加。拉穆港-南蘇丹-埃塞俄比亞運輸走廊等項目将東非與全球市場聯系起來,同時促進區域一體化,是這一變革性願景的象征。
此外,“一帶一路”倡議對綠色能源的開發十分重視,這爲非洲利用可持續方案解決電力短缺問題提供了機會。對水電、光伏和風能項目的投資不僅滿足了當前的需求,而且使非洲成爲可再生能源生産的領導者。
“一帶一路”倡議不是解決非洲一切挑戰的靈丹妙藥――它從來也沒有這樣自诩過。然而,它代表着對過去無效的發展模式的颠覆。通過關注互聯互通、包容性和長期增長,“一帶一路”倡議使非洲國家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未來。非洲領導人現在有責任利用這一勢頭,确保他們在參與該倡議時有清晰的戰略願景、強有力的規劃和對人民福祉的承諾。
未來幾十年,非洲有望成爲一個充滿活力、相互聯系和繁榮的地區,爲全球政治經濟體系建設做出有意義的貢獻。“一帶一路”倡議爲實現這一願景提供了框架,但最終責任在非洲國家自身。
隻有把握機遇,應對風險,非洲才能克服曆史挑戰,在21世紀成爲一支全球重要力量。這就是“一帶一路”的承諾:将潛力轉化爲繁榮的夥伴關系,更好譜寫非洲大陸的發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