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病人陳女士(化名)在進行手術時發生結腸穿孔意外,但進行手術的醫生不知道,還向陳女誇口手術完美,肯定不會有後遺症。
但陳女出院後糞便倒流腹腔,差點沒命,導致永久性的後遺症。
事後,陳女向施行此次手術的婦科外科醫生凱夫斯(Sari Kives)提出索賠,官司打了近10年,最終法官認定醫生有錯,需向病人賠償。
陳女於2015年7月,在多倫多聖米高醫院( St. Michael’s Hospital )接受一個機器人輔助的腹腔鏡手術。此次手術是由凱夫斯醫生主刀,外科住院姓楊的醫生和研究生研究員Cancelliere協助。
這種機械人微創手術是該醫院在2008年引進的技術。在陳女接受手術前,凱夫斯已執行超過30次此類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手術。
糞便倒流腹腔差點沒命
在此次手術結束後,凱夫斯更向陳女的姐姐自誇說,堪稱這次是“教科書般”的手術,整個過程完美無缺,不會有併發症。但實際上,病人腸道上已有一個不小的孔,正在嚴重感染。
陳女在術後雖然感到噁心並嘔吐,但護士和住院醫生都安慰她說,這是手術全身麻醉所導致的後遺症,使病人的腸道功能未有完全恢復,失去正常的排便和放屁功能。得到醫院方面的保證後,陳女還是安心出院。
結果回家當晚,陳女就感到胸口疼痛,被迫打911叫來急救車,送去士嘉堡全科醫院搶救。急症室的趙醫生為陳女實施緊急手術,發現病人的結腸穿孔,糞便引起發炎,腹腔內有膿腫。
趙醫生引流了膿腫並切除腸道,終於把陳女從鬼門關搶救回來。趙醫生的術後報告指出,腸道所弄穿的孔很大,直徑達到2公分。
陳女在加護病房住了數周,因她還需要再進行5次修復手術。之後,她還被送Providence Healthcare進行康復治療,為期長達數月。
陳女認為自己所受的這番磨難,全都是凱夫斯的責任。而凱夫斯則自辯稱,她能勝任手術,並符合專業標準,發生意外只是偶然的不幸,並非因她疏忽所致。
雙方爭執不休,官司一路打到了安省高等法院。高院法官雷柏(LEIPER)首先確認陳女提出控告的緣由,並不是說只要出現意外就是醫生的疏忽所造成。
因為從一開始,陳女就已被告知,腸道受傷是手術中會出現的風險之一,而陳女也認可和接受這個風險。
而陳女所不能接受的是,當手術中確實出現損傷情況,而主刀的凱夫斯卻未能發現也未能做出補救,這就超出了陳女的可容忍底線。
控辯雙方請來的醫學專家都認為,陳女所出現的併發症,肯定是凱夫斯的那次手術所造成,而具體的原因,很可能就是醫生在切除輸卵管時,因這部分器官與病人的腸道有相當多的黏連,在用剪刀將黏連處剪斷時將腸道剪傷。
凱夫斯還提出一種可能性,即手術過程中,有一名助手醫生在插入某個工具時,造成病人的子宮頂部穿孔。
對於凱夫斯這個“推卸責任”的說法,就連辯方請來的專家都認為可能性極小,因為受傷的是腸道,而腸道和子宮並沒有互相黏連。
法官因此認定,最大的可能就是凱夫斯醫生在切割輸卵管和結腸之間的大量黏連物時造成的腸道損傷。
凱夫斯在接受盤問時承認,她在手術完成後,“按照程序檢查所有的手術部位,檢查止血,灌洗以確保止血。但不會特別檢查腸道,因不會懷疑我造成腸道傷害。如我檢查到腸道受傷,我會以不同的方式處理。“我在骨盆內注入大量液體數次,確保止血效果。乙狀結腸是最遠的部分,我不會檢視此處。但若在液體中出現糞便,有可能會讓我覺察到腸道穿孔。”
而專家意見則認為,手術期間人體的腸道蠕動很低,食物很難轉化成糞便,因此手術期間糞便不太可能透過意外的穿孔滲入腹腔,故凱夫斯期望通過發現糞便來察覺腸道穿孔的可能性近乎於無。
法官認為,由於前述的待剪切器官與腸道黏連的情況很罕見,凱夫斯循常規檢查時,“並沒有對腸道區域進行任何額外的檢查以尋找任何穿孔或損傷。她只是按照慣常程序進行檢查,包括檢查止血和沖洗/灌溉手術區。”因此也就漏過了這麼明顯的損傷(1至2公分)。
法官由此認定,既然當時陳女體內出現異常的黏連狀況,那凱夫斯也需要在收尾檢查時偏離她的慣常做法,對黏連剪切區域進行額外的檢查。
但凱夫斯沒有這麼做,導致陳女患上嚴重的腹膜炎和敗血症,需要在腹腔鏡手術後36小時內再次進行緊急手術以挽救生命,這是醫生的嚴重疏漏,需要對病人做出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