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粵劇電影《白蛇傳.情》劇照。
2025年的春班舞台上,一台粵劇《白蛇傳.情》格外應景:一人跨越花旦、武旦和青衣三個行當,唱、念、做、打面面俱全;舞台上潔白的長水袖揮舞,既是蛇形的延伸,更是白蛇情感的充沛表達;「國風國潮」元素、4K拍攝和水墨畫面結合,實現了從舞台到電影,中華審美風範的創造性轉化……
一個敢愛敢恨、勇於追求、敢於反抗的具有現代意識的「白娘子」形象,融合典雅閨秀和強大蛇妖的角色演繹,身為異類卻嚮往人間生活、守護堅貞愛情的美好故事,讓該劇10年來不斷在年輕人中「出圈」,在海內外掀起一股「白蛇旋風」。在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看來,從一部嘗「新」之作,到成為最受歡迎的粵劇劇目之一,《白蛇傳.情》的成功,是傳統文化復興的趨勢使然,也是粵劇多年積累沉澱後的爆發。
如今,《白蛇傳.情》正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人們關注粵劇、愛上粵劇,為傳統藝術的繼承和創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戲曲舞台,《白蛇傳》都堪稱永不過時的IP。如何通過「舊瓶裝新酒」,找到古老傳說與當代人的共情點,讓觀眾領略到屬於這個經典故事的現代風采,或許粵劇《白蛇傳.情》可以提供其中一個答案。
「傳統戲曲與現代審美對話」
很多年輕人尤其是非粵語地區的年輕人認識粵劇,都是從B站(嗶哩嗶哩)開始的。煙雨江南,荷葉連連,兩條蛇影在水中自由嬉戲,一白一青兩名女子從斷橋緩緩走來,一幅充滿水墨意境的畫卷,將故事的發生地和主題隱晦點明,讓觀眾一下子夢回西湖。「最愛藍藍天」「春晚過來的,期待電影版」「吹爆水墨特效」「建議影院永久排片」等讚美彈幕不斷刷屏,粵劇《白蛇傳.情》的魅力由此可窺見一斑。
舞台版《白蛇傳.情》於2014年10月面世,2021年同名粵劇電影上映。2016年12月,《白蛇傳.情》在北京拉開巡演帷幕,至今已完成300多場巡演,足跡遍及內地40餘座城市和港澳台地區,以及意大利、希臘、西班牙、新加坡等海外舞台。線下「常演常新」、一票難求,線上轉播、相關物料播放同樣打破時空壁壘,觸達全球受眾,吸引超10億人次沉浸其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股新風熱浪。
曾小敏表示,《白蛇傳.情》的成功是廣東粵劇院新一代粵劇人結合新媒體、新市場和新理念所做出的大膽嘗試。「通過改編和創新,粵劇《白蛇傳.情》使得傳統戲曲可以與現代社會的審美和價值觀進行對話,實現了時代轉換和文化傳承。」
跨行當演繹打破傳統模式
在很多故事或者寓言中,蛇都是一種冷血生物,但是在《白蛇傳.情》中,白蛇和青蛇皆重情重義。對於曾小敏而言,塑造「白蛇」這個角色並不容易。在傳統粵劇中,花旦、武旦和青衣分屬不同行當,但在《白蛇傳.情》中曾小敏要一人承擔。正是跨行當的演繹,打破了傳統粵劇中角色行當的固定模式,使白素貞的形象更加豐滿,既有閨門之秀雅,又有蛇妖之高強,豐富了角色的表演內涵。如何讓「白蛇」的形象更深入人心,曾小敏充分利用了她最擅長的長水袖,以此作為蛇形的延伸,長水袖與踢槍的結合,又讓開打場面更有衝擊力,剛柔相濟。
在《白蛇傳.情》的表演中,曾小敏始終以「情」為線索貫穿始終,對白素貞的情感進行深入挖掘和細膩展現,勇於表達,不懼強權,又懂得忍讓和妥協,使得角色更加有血有肉,豐滿真實,最終才有了觀眾眼中有點「戀愛腦」、很重閨密情的時尚女性形象。
戲曲蘊含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戲曲的繼承,除了藝術傳統還有發展傳統,其實質便是「與時代同行,與民眾共生」。作為漢族傳統戲曲之一、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粵劇正青春。
十年成長,讓《白蛇傳.情》實現了藝術性與市場性的統一,推動了中國故事、中華文化的全球化表達。邁進第11個年頭,《白蛇傳.情》將於2月12日在廣州大劇院上演,同時進行春班的一系列演出。曾小敏躊躇滿志地說,粵劇《白蛇傳.情》全體主創人員將繼續出發,將巡演進行下去,持續擴大該劇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期待在下一個十年,能夠看到青年演員在舞台上傳承演繹粵劇《白蛇傳.情》,讓這部作品煥發新的生機!」
部分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