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旅游地理 南北方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公益广告

南北方小年為何相差一天?

 今天(1月22日),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北方傳統的小年,而南方傳統的小年則在臘月二十四。

 民間將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謂之「小年」,源於人們十分在意「過年」的心態。

 那麼,何為「年」?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介紹,年的形成,來源於古人對季節、收成、天象、曆法的認識,這是我國農耕文明的文化果實。

 年,首先是與農作物的收穫相關。

 甲骨文中的年字,就是人背禾的象形字。

 《說文解字》曰:「年,谷熟也。」隨着曆法知識進步,古人又根據天象、物候等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和終點,年就成了這一循環的最好概括。

111.jpeg

 圖源:故宮博物院

 中國人過年始於臘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這裏所說的「年」,指的是農曆新年,也就是春節,俗稱「大年」。與大年相比,還有一個相當於「預熱」的小年。「甲子春侵臘,燕京又小年」,說的就是北方的小年;「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說的則是南方的小年。

 為何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小年有哪些習俗?一起了解↓↓↓

 為何南北方小年會相差一天?

 南方和北方「小年」的日期有所差異,這背後也是南北之間文化與歷史交融演變的體現。

 廣西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麥西介紹:宋朝之時,「小年」被稱為「交年節」,也稱為「小節夜」。

 宋周密所著的《武林舊事·歲除》中記載,「禁中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到了清朝,褚人獲的《堅瓠續集·小盡大盡》中記載,「宋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小節夜,三十日為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語大略相同」。

 此時,「交年節」已經演變為「小年夜」。清朝以後,北方的「小年」基本上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

 之所以出現這種差別,是因為清朝皇宮為節省開支,將祭祀灶王爺與拜祭祖先合為一天,後貴族王侯紛紛效仿,並逐漸流傳至北方民間。

 而南方則沿襲古制,以臘月二十四作為「小年」。

 此外,天津市民俗專家、專欄作家由國慶解釋說,在中國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而水上人家則在臘月二十五迎來小年。

 後來隨着時間推移,北方地區逐漸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南方地區則把臘月二十四定為小年。

 各地「小年」時間也各有不同:江浙滬部分地區把臘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海南部分地區、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則將正月十五元宵節作為「小年」。

 節日時間的地域性差異折射出了各地歷史文化空間的差異,但是人們辭舊迎新的祈求是一致的。

 小年有哪些習俗?

 「年到年到,糕糖祭灶」「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四,灶王爺上天」等民謠裏都說到了「糖瓜祭灶」,祭灶是傳統小年的重要節俗,因此,「小年」也被稱為祭灶節,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停下手裏的各種活計,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歷史學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說,灶神俗稱灶王爺、灶公、司命,是中國民間在年節中特別崇拜的神靈。

 民間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子時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和惡行,用以督促這家人的日常行為自律。

 因此祭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擺放貢品,其中最突出的是「糖瓜」,這類食品又甜又黏,意在讓灶王爺多說「甜言蜜語」。

 送走灶王爺後,人們開始掃塵,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各種清掃、洗刷,意在除舊布新,驅晦納吉,乾乾淨淨迎新年。

 羅澍偉介紹說,早年的住房一般沒有玻璃,主要靠窗戶紙採光擋風。掃房時要糊新紙,粘貼各種有吉祥寓意的吊錢、剪紙,門上貼馱元寶的肥豬,牆壁上貼上年畫。

 如今,很多人將家裏的玻璃擦拭一新後,也會貼上一些吊錢、福字、剪紙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瑞丽江畔歌声悠扬 中缅歌手联袂唱响“胞波”情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