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中国新闻 不一样的烂缦
公益广告

不一样的烂缦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法源寺前街7号。这座古刹连同其周围的胡同――烂缦胡同、南半截胡同、西砖胡同等一起,共同组成了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浓厚人文气息被赋予现代意义,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更新让街区焕发新的生机。

  胡同承载着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既有咖啡和书香带来的时尚,也有青砖素瓦带来的古朴,在建造新的品质景观时,街区的记忆与性格如何保留?

  不妨走进一探。

  胡同漫步

  2018年,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开启城市更新保护性提升改造。

  “不同于其他街区先退租进行房屋改造,我们先改造胡同的市政路面,让整体的氛围环境更加宜居舒适。”负责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改造更新的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经理张爽说。

  街区众多胡同历史悠久、各有特色,改造更新过程中,不同胡同有各自的形象定位:烂缦胡同“品味万象、荟聚烂缦”;与之平行的南半截胡同底蕴深厚,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就是在这里的绍兴会馆完成,定位便是“漫步南半截、细读近代史”;西侧西砖胡同离法源寺距离稍近,更显静谧,定位是“静谧西砖、吹梦辋川”。

  不同胡同之间怎样联动?张爽说,一方面,在商业气息相对浓厚的胡同开设店面,同时将配套提供的工作室、员工公寓等安排在其他偏安静的胡同内;另一方面,定期举办社区营造类活动、文化展览、研学活动等。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到访中国,在徐志摩、林徽因的陪同下,到法源寺欣赏丁香、共话诗词,留下一段佳话。每年4月,这座千年古刹内丁香盛开,掩映着红墙青瓦,香飘数里,成为人们游春的好去处,花木繁多的寺内一片热闹的赏花吟诗景象。

  2024年4月,泰戈尔访华百年之际,法源寺举行百年丁香诗会系列文化活动。活动期间,胡同里集中迎来了参加活动、拍照打卡的人流,大家走走逛逛,感悟闲适宁静中的京味古韵。“2025年我们也计划做一些市集类活动,在更好营造社区氛围的同时传播文化底蕴。”张爽说。

  法源寺内诗韵悠长,法源寺外,街区也在百年间焕发新貌,以另一种方式邂逅历史。

  别有洞天

  工作日的下午3点,“十千・时迁・食仟”咖啡店内座无虚席。这家2021年开业的咖啡店位于烂缦胡同最南端入口处。“那时,胡同里只有两家咖啡店,这几年胡同里热闹起来了,业态也越来越多。”店主李星靓说。

  为了给咖啡店选址,李星靓曾辗转深圳、成都、上海等多地,来到烂缦胡同才停下寻找的脚步,“咖啡结合北京胡同文化能产生化学反应,有北京味儿的咖啡会很有意思”。

  什么是“北京咖啡”?李星靓说,装修风格上要符合北京胡同整体的氛围需求,在装修改造过程中,店铺保留了青砖外立面、尖尖的屋顶,与店墙上的手绘画、暖黄的灯光、木质的装饰融为一体。

  除了装修风格,最重要的还是跟胡同居民的链接。咖啡店定位于社区精品咖啡店。“工作日来的客人,70%至80%是熟客。比如现在的这些客人里面,一半我都认识,他们就在附近居住或工作。”李星靓说。

  街区内咖啡馆众多,且多开设在街头巷尾。为何如此设置业态?据介绍,在改造过程中,胡同南北端的定位便是吸引客流,通过咖啡店的独特氛围吸引众多咖啡爱好者、书友和摄影爱好者走进胡同,让人们有兴趣去探寻胡同的故事和特色,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底蕴。而胡同里则有很多小惊喜,走进会发现别有洞天。

  位于南半截胡同的39号院,是典型的传统一进制四合院。改造前,这里的空间被大量自建房占据,四周过道狭窄,仅剩不到1米宽,原本的院落格局被完全掩盖。改造中,院落空间被逐步恢复,还融入了现代居住、办公等功能,在2024年荣获西城区第七批“最美院落”称号。

  北京信百会信息经济研究院是首家入驻南半截胡同的创新产业单位,副院长曾明告诉笔者,入驻胡同结合了街区产业导入的契机,“可以说是双方合作共赢的结果”。

  入驻一年多以来,研究院组织了多次论坛,推动了相关产业的研究与交流,既实现了四合院高效利用,又发挥了对外展示的窗口作用。“在这里办公感受非常独特,街区很贴合我们的定位和需求。”曾明说。

  作为北京古城的血脉与根基,胡同如同一座座桥梁,连接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往昔与今朝。

  生活画卷

  烂缦胡同,是法源寺街区内一条主要的南北走向胡同,北起莲花胡同,南至南横西街,旧时会馆林立、名人云集。每个会馆门前的标识铭牌上都记载着过往的风云际会,展示着名人志士的鲜活瞬间。在街区改造更新过程中,烂缦胡同不断展现新业态,焕发新活力。

  走进胡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敞亮的空间和平坦的路面。过去,因为两侧违建较多,胡同宽度只有3米左右。如今,通过改造更新,烂缦胡同的宽度恢复到6米至8米。

  烂缦胡同108号是典型的二进式四合院,也是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后亮相的首个公益性共生院落,大红门的上方写着“红色会客厅”几个大字。过去,这里前院是办公地点,后院有居民居住。如今经过协调后,免费供社区和街道使用,规划了党建展厅、城市更新展厅、多功能厅和阅读空间四大功能分区,成为居民活动、阅读、议事的综合空间,还作为党建阵地使用。

  不论是手工、插花等文艺活动,还是周末评书,抑或是居民议事,这座老会馆通过服务居民,成为远近闻名的会客新空间。

  今年61岁的陈中义从出生起就住在这条胡同里,受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养起鸽子。在他家的墙上,张贴着一份由北京市信鸽协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典和平鸽放飞活动中积极参与,表现突出”。这是陈中义养的鸽子们完成展翅高飞光荣任务的见证。

  “以前鸽棚破破烂烂的,就用木板和铁丝做了几个箱子对付,没有那么规矩。”为了兼顾环境美化和居民生活情趣,陈中义的鸽舍由社区和施工方“全面升级”。30多只鸽子住进了实木打造的宽敞“新家”,鸽舍外还设计了廊架,立起了一块黄蓝相间的玻璃幕墙,上面的现代诗《鸽子》更添几分意境:“云淡风高,好一片晚秋天气!”蔚蓝的天空下,伴随胡同里悠扬的鸽哨声,鸽群轻巧掠过红墙古树,映衬出一幅老北京生活画卷。令人好生惬意!

  美化后的鸽舍小有名气,许多人来到烂缦胡同,都会到鸽舍拍照打卡。陈中义说:“鸽舍改造后不仅更干净整洁,还有了气氛,拍照的人多了,感觉胡同人气更足了。”

  建筑在焕新,生活也在向新。陈中义说,这些年胡同有了很大变化,“以前是空中架线,电话线网线都有,杂乱无章,现在架空线入地让天空更开阔了,雨污分流也更加干净卫生”。

  曾在冬奥会期间成为顶流的“冰墩墩”也“住”进了这条胡同。出品公司元隆雅图在2024年9月将创作工作室搬进烂缦胡同的四合院,在冰墩墩小屋展示区,不时有游客站在红色展示柜前,模仿“冰墩墩”姿势拍照,柜里陈列了500余款文创精品,包括成都大运会“蓉宝”、冬奥会“冰墩墩”、冬残奥会“雪容融”、亚冬会“滨滨”“妮妮”等文创形象。当胡同遇见新潮文化,这片“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公共文化新天地”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