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網 中國新聞 新修訂的科普法公布施行,将帶來哪些變化?
公益廣告

新修訂的科普法公布施行,将帶來哪些變化?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記者溫競華)2024年12月25日,頒布22年的科學技術普及法完成首次修訂,并公布施行。新修訂的科普法将帶來哪些變化?相關部門将如何推動法律有效落地?圍繞公衆關心的問題,記者15日采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科技部、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

  開展全國科普月活動 豐富群衆科普體驗

  新修訂的科普法增加規定,每年9月爲全國科普月。接下來,全國科普月活動将如何開展?

  “20多年來,我國在每年9月第3周集中舉辦廣覆蓋、多樣化的全國科普日活動,9月開展科普活動的氛圍已十分濃厚。”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顧雁峰說,相信随着新修訂的科普法深入實施,社會各界的精品科普活動将在9月集中呈現,不斷豐富人民群衆的科學文化體驗。

  顧雁峰介紹,全國科普月期間,中國科協将依托全國科普日的平台和基礎,廣泛動員、協同各方,集中開展科普集市、科普劇展演、科普研學等活動,展示科普與科幻、藝術等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爲全社會獻上高質量科普盛宴。

  同時,發揮“科普中國”國家級科普信息化平台作用,強化與線上線下各類媒體、平台合作聯動,推動開展“雲上科普月”活動,通過直播、短視頻、話題互動、VR等方式,促進優質科普資源全民共享。

  打造科普産業體系 做大做強科普企業

  科普産業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社會、市場等協同推進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科普+”賦能新聞出版、旅遊、影視、展覽等行業,爲這些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動力。

  新修訂的科普法規定,國家發展科普産業,鼓勵興辦科普企業。如何更好推動科普産業發展?

  科技部相關司局負責人李昕說,一方面,要推動科普資源、要素同其他産業充分融合,形成一些新業态;保持和擴大科普在文創、研學等領域的發展勢頭。另一方面,要打造創作、研發、設計、制造、展陳等全鏈條科普産業體系,做大做強科普企業,推動科普産業發展适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社會公衆期盼。

  下一步,科技部将研究制定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壯大科普産業規模,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争力的科普企業,加強科普展覽、影視、書刊、遊戲産品、文旅和新媒體等科普産品及服務的開發、應用與推廣,服務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個性化科普需求。

  支持發揮“銀齡”力量 壯大科普人員規模

  科普人員是科普的實施主體。目前,我國科普人員總體數量仍然較少,成爲制約科普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石宏說,爲進一步強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新修訂的科普法增加“科普人員”一章,圍繞推進科普人才專業化、發揮特定群體作用、發揮學校人才培養功能、加強科普志願者隊伍建設等方面作出規定。

  新修訂的科普法提出,鼓勵和支持老年科學技術人員積極參與科普工作。

  “這一舉措既能彌補我國科普人員數量的不足,也能爲老年科學技術人員繼續發光發熱提供平台和條件。”顧雁峰說,我國已出台多個綱要意見,鼓勵和支持老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

  顧雁峰說,中國科協将繼續支持建設老年科技大學、“老科技工作者報告團”等以老年科技人員爲參與主體的科普品牌,爲他們開展科普提供平台和服務;通過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加強對老年科技人員的針對性培訓;開展表彰獎勵和典型宣傳,營造全社會關注、尊重和支持老科技工作者的良好氛圍。

  完善科普職稱評審 激發人才科普活力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新修訂的科普法明确,國家健全科普人員評價、激勵機制,鼓勵相關單位建立符合科普特點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評價制度,爲科普人員提供有效激勵。

  爲激發和釋放科普人員創新創造活力,中國科協自2023年起面向中央單位試點開展自然科學研究系列科普專業職稱評審工作。兩年來,已有145人通過評審取得科普職稱,湧現出一批有能力、有影響力的科普工作者。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華僑網無關聯。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訴内容未經本網證實,對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實性,以及時效性本網部作任何承諾,請讀者自行核實相關内容。如發現稿件侵權,或作者無意願在華僑網發布文章,請版權擁有者通知華僑網處理。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514-3979969

郵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時間:周一至周五,10:00-16:00,節假日休息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