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飞花文摘 【大江南北】歐洲的“焦慮”與“覺醒”
公益广告

【大江南北】歐洲的“焦慮”與“覺醒”

2024年,特朗普確認提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後不久,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舉辦了主題為“美國是否還靠得住”的地緣政治論壇。法國前預算部長讓-弗朗索瓦·科佩在論壇發言中提到了地緣政治“情感學說”:有三種基本的人類情感塑造了當今世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亞洲是其代表;西方壓迫催生的“悲憤”,可見於許多發展中國家;患得患失的“焦慮”,最典型就是歐洲。

歐洲在“焦慮”什麼?美國前總統拜登曾講述過這樣一段往事。2021年6月,拜登參加在英國康沃爾舉辦的七國集團峰會。這是拜登“換下”特朗普後,首次與西方盟國領導人集體見面。“美國回來了。”拜登對他們說。“能待多久呢?”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如此回應。

歐洲一直害怕自己的文明會走向“衰落”,而特朗普重返白宮,更是不斷提醒著歐洲這份內心深處的不安。馬克龍去年發表了關於歐洲戰略自主的長篇演講。他說,歐洲並非能夠永存,“其存亡取決於當下的選擇,而現在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美國大選結果揭曉後,英國《經濟學人》巴黎分社負責人索菲·佩德在社交媒體上感慨:“法國是對的。”

歐洲的“焦慮”來自多個方面。安全上,俄烏衝突延宕至今,苦苦援烏三年的歐洲既擔心美國新政府“抽身離場”,又害怕特朗普繞過歐盟與烏克蘭,直接與俄羅斯談和平方案。2024年美國總統選舉投票日前,波蘭總理圖斯克在社交媒體上說,無論誰當選,歐洲“地緣政治與安全外包(給美國)的時代結束了”。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巴黎辦公室負責人亞歷山德拉·德霍普·斯海弗說,連一貫主張跨大西洋合作的波蘭都如此表態,足見事態之嚴重。

覺醒從來不是浪漫的宣言,而是痛苦的自我革新。沒人否認發達國家“扎堆”的歐洲有實力。要終結來自大西洋彼岸的噩夢,歐洲要做的並不是“挺過”四年再續美夢,而是直接從夢中醒來。思想上獨立、行動上自主,才是歐洲戰勝焦慮的關鍵。正如在特朗普就職日,馬克龍對法國軍隊發表新年賀詞所呼籲的,“我們要把戰略自主的必要,轉化為戰略覺醒的契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