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中国新闻 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
公益广告

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访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围绕广东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等话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

  记者:中央多次提出经济大省挑大梁,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2024年广东经济发展有哪些突出成绩和工作亮点?

  王伟中:2024年,广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优化。

  一是稳的基础不断巩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迈上14万亿元新台阶。工业生产稳定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贡献全省超五成的经济增量,规上工业企业约7.4万家。新增城镇就业超143万人、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110万人任务。

  二是进的优势持续增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投资占比提高到37%左右、创2007年以来新高。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意见,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出台全过程创新链“1+N”政策和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三是发展动力活力不断释放。出台系列惠企政策,全年为经营主体新增减免税费超1500亿元,预计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超6900亿元。全省经营主体净增98万户、总量突破1900万户,其中企业835万户、占全国七分之一。

  记者:今年,广东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思路是什么?

  王伟中: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经过深入研究,我们提出今年经济增长5%左右的预期目标,就是要引导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奋发有为,切实肩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干字当头、实干为要,各项工作能早则早、能快则快,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尽最大努力、争最好结果。一是把扩大内需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大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全力稳外贸稳外资,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二是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大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要素市场化、投融资、营商环境等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记者:2023年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近年来,广东在推进大湾区建设、发挥大湾区支撑带动作用方面有何进展成效?未来将如何锚定“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这个目标,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

  王伟中:2024年以来,广东锚定“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携手港澳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新发布“湾区标准”54项,首批20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才通过大湾区职称评价,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过5500名,“跨境理财通”2.0版上线,“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境通办”。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标志性项目建成,基本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建设,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开通运营,与佛肇、莞惠城际“四线贯通”,实现城际公交化运营。港珠澳大桥车流量增长90%,“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持续优化,北上港澳单牌车突破450万辆次。三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横琴合作区澳资企业超6600户,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超2万人,琴澳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前海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扩展到合作区全域。南沙开发建设全面展开,期货、数据、航运交易所及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等标志性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河套吸引集聚200多个高端科研项目以及超1.5万名科研人员。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招生,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约70万人次。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澳门视察并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系列活动,亲临广东视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再次对大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将坚持把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携手港澳提升大湾区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一是全面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强化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持续深化“湾区通”工程,加快“轨道上的大湾区”“数字湾区”建设,健全人才、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高效便捷流动体制机制。二是强化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准确把握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的功能定位,大胆探索实践、改革创新,加快落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特别是牢记开发横琴的初心,准确把握“澳门+横琴”新定位和检验合作区建设成效的“三个看、三个有没有”标准,深入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琴澳居民“心联通”,提升琴澳一体化水平,更好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三是全面深化粤港澳各领域合作。强化三地规划对接、政策协同、资源共享,把港澳的创新、人才、服务、信息等资源同广东的市场、制造、场景、空间等资源协同起来,强强联手、珠联璧合。

  记者:连续两年的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都提出要以科技创新不断夯实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这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非常契合。今年广东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王伟中: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4月视察广东期间,明确要求广东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去年以来,广东凝心聚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6%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约7.7万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全国第一;产业发展向新提质,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56.7%、31.6%。

  我们将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聚焦“卡脖子”技术、产业补短板技术、重大公用技术三类“技术清单”,进一步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集中优势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先进显示制造装备等急需紧缺领域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破解一批“补短板”技术。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中试验证平台,重点储备一批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中试项目,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引导多业态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集聚,切实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培育更多“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二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做强做优支柱产业,聚焦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培育更多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龙头企业,打造更多万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广“链式改造”,今年再推动超1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家电、纺织服装、石化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布局新产业新赛道,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培育壮大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重点抓住未来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及若干个产业“竞技场”,推动组链成群、跃增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支撑。

  记者:2024年广东外贸取得亮眼的成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今年广东如何做好外贸工作?

  王伟中: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广东认真落实中央部署,及时出台稳外贸系列政策措施,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贡献全国近四成的外贸增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