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圖:紮作師傅冒卓祺講中國傳統文化。下圖:大熊貓花燈成為大家爭相打卡的熱點。
元宵佳節賞花燈是傳統習俗,在尖沙咀海傍的綵燈會上,其中一組花燈樣式新奇,兩個小醒獅穿長衫、手執籤筒和揮春,在池中戲魚,宛若一幅立體年畫。這是綵燈會上唯一採用香港民間傳統紮作技藝製作而成的作品,入行逾30年的資深紮作師傅冒卓祺說,希望藉傳統紮作技藝為綵燈會增添本港獨有文化,同時希望藉花燈傳達節慶團聚的意義,讓各地來港人士了解中國元宵傳統文化。
臨近元宵佳節,尖沙咀海傍的綵燈會每晚都吸引大批市民和遊客,以維港夜色作背景,與色彩繽紛的花燈合影。在眾多花燈中,兩個小醒獅戲魚的花燈尤為抓人眼球。可愛小醒獅穿長衫,一個手持「上上籤」的籤筒,另一個張貼揮春,為新年祈福,雙雙在池中戲魚,一條錦鯉、一條金魚身形滾圓,兩條尾巴似乎在奮力擺動,寓意年年有餘,恍如一幅栩栩如生的年畫。
讓來港人士了解元宵文化
花燈創作者、資深紮作師傅冒卓祺說,傳統紮作工藝講究「紮、撲、寫、裝」四個步驟,首先要根據設計圖,將竹篾摺疊出角度,紮在一起成為骨架,再將紗紙、絹布等材料鋪上去,形成整體的立體結構,再經上色、組裝,完成最終作品。此次作品以傳統年書為設計概念,長三米、高兩米、重量超過300斤,是由非遺辦事處設計圖案後,再由其團隊紮作而成,從紮竹架、支撐出立體造型,再貼布、畫出細節等,花了40多日。
冒師傅說,所有紮作工藝的作品,最注重造型精美,尤其是要透過造型的眼睛,突出神韻、神髓,否則兩眼無神,顯得不精神,「兩隻眼睛的位置最關鍵,高一些矮一些,位置不同帶出的感覺也不同,所以我們起碼花超過一周的時間調整眼位,每個位置都要試下從360度各個方位周圍看,看是否自然、有神。」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紮作作品要擺放在水池中的平台上,體現池中戲魚的感覺,而非簡單用鐵板擺放在地面上,不僅魚燈內的鐵絲要支撐住醒獅的重量,整體底部也要夠力支撐魚燈和醒獅疊放,「時間緊迫,我們只能一路做一路思考,為了避免鐵絲軟塌,我們在魚肚內放置五條支撐柱,其中一根直接穿透底部,支撐在底座上,這樣不僅夠力支撐,也可避免被風吹倒。」
醒獅戲魚的花燈作品,受到不少市民的喜愛,紛紛拍照打卡。冒師傅說,中國人最注重家庭觀念,所以到春節和元宵節,身處世界各地忙碌的人,不論工作或旅遊,都要回家團聚,大家一齊吃湯圓、盆菜,一齊掛燈籠、逛燈會,「希望讓無法回家的人看到花燈也感受到節日氣氛,產生共鳴,也讓各地來港人士了解中國元宵傳統文化,這才是節慶的意義。」
冒師傅說,站在左邊金魚斜前方、大概魚尾45度位置,最適合拍照打卡,「不僅能拍下整個花燈,身後的鐘樓也可入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