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想買點外省的奶酪、啤酒,結果發現不僅貴,還有限制?別以為這只是個小問題,其實是加拿大各省的貿易壁壘在作怪,讓大家平白無故多掏腰包。
最近,美國可能對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稅,聯邦、省級和地區政府也開始反思,國內自己這攤生意是不是也得理一理?
兒童安全座椅是家長們的必需品,可在加拿大,不同省份有不同的安全標準,意味着你在A省買的座椅,可能在B省就不符合規定,白花冤枉錢。
就曾提到,魁省和安省的安全座椅填充標準曾經不同,導致魁省的消費者不能使用安省的產品。後來魁省發現這規定沒啥意義,乾脆取消了。
加拿大的供應管理體系,讓農民必須拿到許可證才能把牛奶、雞蛋、肉類等產品賣給加工廠。這樣一來,市場上的供應量受控,價格自然降不下來。
“供應管理體系基本上就像個小型壟斷,抬高了牛奶、奶酪、雞蛋、肉類的價格,”康考迪亞大學經濟學高級講師莫謝·蘭德(Moshe Lander)說,“你可以想象,在任何市場上,壟斷都會讓價格比自由競爭時高。”
如果一批食品要跨省銷售,不僅要通過聯邦政府的檢查,還要接受目的地省份的額外檢查。而如果這批貨只在省內賣,那就不用聯邦檢查。這樣一來,跨省運輸的食品不僅多了一道程序,還得多花錢,最後這些成本都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加拿大各省對酒類的銷售有不同規定,很多省份不讓消費者直接從外省買酒。比如,安省的消費者如果想買BC省的葡萄酒,必須通過安省的酒類管理局(LCBO)下單,而這樣一來,價格 直接貴了72%!
相比之下,曼省就要自由得多,允許消費者直接從其他省買葡萄酒、精釀啤酒和烈酒。
除此之外,有些省份對“外來酒”還有限購政策。比如新不倫瑞克省就禁止居民一次性帶太多外省買的酒進來。
加拿大的專業人士,哪怕已經持有執照,換個省也得重新申請。比如,一個在阿爾伯塔拿到法律學位的律師,如果想去BC省執業,必須再考一遍執照。這樣不僅給從業者製造了障礙,也讓消費者更難找到合適的服務。
像 GoodLife 健身房、Swiss Chalet 餐廳 這些在加拿大其他省隨處可見的品牌,在魁省卻很難看到。原因之一就是魁省的法語法規讓企業的運營成本大幅增加,很多商家乾脆就不來了。

卡車運輸在加拿大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每個省對貨車的尺寸、重量、許可證、安全標準等都有不同規定,這導致貨運公司必須按照不同省份的要求調整,增加了運營成本,最終商品價格也跟着水漲船高。
加拿大麥克唐納-勞里埃研究所(Macdonald-Laurier Institute)在2024年5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這些“省際貿易壁壘”不僅讓商品運輸成本增加,也讓整個市場運轉變得更低效。如果能拆掉這些壁壘,加拿大的GDP可能會提高,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也可能縮小。
雖然這些貿易壁壘不像進口關稅那樣直接標出來,但它們實實在在地讓你花更多的錢。從食品、酒類到服務業,各省人為設限,讓市場缺乏競爭,最終都是消費者買單。
現在外部壓力越來越大,加拿大更應該先把自己的門檻拆了,讓市場更自由,價格更合理,大家的錢包也能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