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圖:粵港澳三地積極推動協同發展,深化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為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圖為香港河套區。左圖: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展示交流中心調研。\國務院港澳辦圖片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為港澳未來發展指路引航。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蛇年新春假期結束後,第一時間南下調研,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先後聽取港澳特區官員介紹政府經濟工作的部署。調研考察傳遞出一系列重要信息,連日來在香港引發熱烈反響。
香港各界人士表示,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夏寶龍主任的調研反映中央高度重視及十分關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應當勇於改革,創新破局,對接好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大家認為,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深入推進,加快大灣區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香港急需在制度﹑規劃和執行上「拆牆鬆綁」,以新思維新模式推動改革。要進一步總結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之間的制度互補性,用好「兩制之利」,推動更多領域的創新,在互聯互通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灣區一體化發展,可以通過深化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粵港澳三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城市分工協作不斷優化,『我的優勢』會變成『你的資源』,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全國青聯委員、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譚鎮國指出,要充分發揮香港獨特的制度優勢,釋放「兩制」活力,「在具體工作中,哪邊的做法好,就用哪邊的做法。」推動香港在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創新發展。立法會議員譚岳衡則說,在加快資本培育創科產業新業態方面,應推進金融聚焦產學研一體化服務創新,助力形成有競爭力的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包括政府引導基金、銀企合作、各類擔保計劃,吸引國際創投資金。
「哪邊的做法好,就用哪邊的做法」
「香港整體發展需要「拆牆鬆綁」以新思維新模式發展。」立法會議員嚴剛認為,香港要發展好國際創科中心,就必須「識變、應變、求變」,以改革促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香港需探索「一國兩制」下的政策試驗。如河套合作區簡化科研物資跨境審批、建立「綠色通道」等措施,正是對「制度創新」要求的具體實踐,促進深港協同,為大灣區其他領域的規則銜接積累經驗。
「期望香港及其他大灣區城市大膽地展開深度合作,集合跨部門力量突破合作新模式的瓶頸,打開新局面,推進大灣區一體化建設。」內地港人團體選委、香港內地經貿協會會長黃炳逢表示,河套港深創科園與北都地區應為內地科創人才、企業營造更寬鬆和具吸引力的落地條件,包括在資金流動方面做到更優惠與便利,讓內地科創企業和人才充分利用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優勢,同步內地市場發展與應用場景,進而走向世界。
「進一步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釋放『一國兩制』的最大紅利。」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指出,應該深化粵港澳互惠合作、聯動發展。例如在發展創科產業、打造新質生產力方面,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完整產業鏈和龐大市場,建立聯合實驗室、科研孵化基地等,促進交流與合作,讓香港的創科人才獲得更大的舞台施展才華。
身為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的立法會議員陳月明表示,北都的產業規劃尚需優化,更應積極思考如何在此區域率先實現大灣區一體化。她建議大力發展「口岸經濟」,挖掘北都在旅遊方面的潛力,並呼籲政府「拆牆鬆綁」,簡化牌照申請程序,協助當地村民抓住發展機遇,申請在口岸地區開設餐廳及民宿等。
「規劃大工程大項目,促發展」
放眼全球創科版圖,5.6萬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格外令人矚目,規劃大工程大項目,促進深港河套發展、粵澳橫琴「兩點」珠聯璧合。香港島婦女聯會主席、中西區區議員金玲指出,橫琴合作區強調粵澳共管共建,河套合作區聚焦科技創新,前海合作區專注現代服務業,這些合作模式充分體現了大灣區內地與港澳之間的制度互補性。進一步總結這些合作區的經驗,推動更多領域的制度創新,特別是在跨境協作、金融開放等方面探索新模式。
加快發展步伐,特區政府從多方面提速提效。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表示,本屆特區政府在創科方面一直推行前瞻政策,即將推出總額100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昨日在規劃署成立35周年開幕禮致辭時表示,將以「提速、提量、提質、提效」向前推進,因為香港要有充足的土地才有條件求變創新,推動經濟及產業發展。現時造地不再局限於發展房屋,亦會為產業發展、生態旅遊,以至改善市民居住環境作出籌劃。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出席了日前在前海舉行的座談會,並在夏主任考察鹽田時介紹了香港港口發展情況。她表示有三方面的深刻領會,包括香港要思考怎樣發揮好「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整體,大灣區內各城市除了各自拚搏謀發展,在目前的新形勢下,更要從整體及宏觀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加強融合;此外,香港的發展,一定要識變、應變、求變,加快改革,特別是面對挑戰及限制時,要破舊立新,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打通關節位。
「打經濟仗,要靠企業家」
推動大灣區區域發展,需要工商界協同發展。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深信,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必能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把握大灣區「三地」優勢,帶領工商界善用大灣區各大合作平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開拓新發展領域,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精神,勇於改革,敢於破局,不斷創新。
香港中華總商會對加速推進北都的建設提出建議,包括與深圳協商合作,推動港方羅湖口岸的優化改造;做好文錦渡和香園圍口岸的港深地鐵接駁工作;運用大灣區投資基金,探索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投資合作機會,打經濟仗,要靠企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