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人而言,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2024年12月4日,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在巴拉圭亞鬆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遺由此成為春節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主題詞。那麼,非遺視角下的春節有著怎樣的內涵,它又有著哪些特殊意義呢?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類文化遺產涵蓋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實踐與儀式及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等方面。從分類上看,“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屬於公約中“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以及“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的範疇。
春節前後,人們會開展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主題圍繞迎新年、祈福、慶祝家庭團聚以及促進社區和諧展開,這一慶祝過程被稱為“過年”。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人們就忙碌起來,打掃房屋、貼春聯和年畫、儲備物資、準備美食。社區組織的廟會、社火、燈會等慶祝活動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過年”不僅讓中國人獲得身份認同感,還保證了文化傳承的延續性。這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代代相傳,展現了中國人的道德規範,以及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體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契合了公約中對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要求。
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凝聚著無數家庭和個人的情感和記憶。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的意義更體現在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彰顯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理念。
春節申遺成功,讓世界進一步認識中國、瞭解中國,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以非遺的認定為新起點,加強不同地區春節年俗文化遺產的調查、保護和傳承,探索優秀中國非遺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路徑,有利於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承古開今、開拓創新的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