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网 旅游地理 「一山跨雙城」 紅花嶺艷麗吸引
公益广告

「一山跨雙城」 紅花嶺艷麗吸引

  圖:黃腹鼬、大草鶯

  在香港北境與深圳梧桐山脈相連處,一座橫跨戰地遺跡與生態寶庫的秘境公園正悄然崛起。佔地530公頃的紅花嶺郊野公園自2024年成立以來,憑藉其「一山跨雙城」的獨特區位,不僅串聯起深港生態廊道,更以軍事遺址與生物多樣性的雙重魅力,吸引着愈發多樣化的訪客群體。

  讓北都成自然與人文融合地

  「紅花嶺上,生態與歷史交織成畫!」旅行家生態旅遊培訓中心聯合創辦人李以強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紅花嶺郊野公園自成立以來,吸引無數行山客與攝影愛好者。這裏,650種動植物共舞,稀有的大草鶯翱翔其間;二戰遺跡靜靜訴說着過往。李以強呼籲:「加強生態旅遊宣傳,讓北部都會區成為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之地!」

  北部都會區擁有豐富多樣的生境,政府在發展房屋及經濟用地創造發展容量的同時,亦透過積極保育和修復,致力提升環境容量。李以強表示,紅花嶺郊野公園自去年成立以來,吸引許多行山客青睞,特別是周末期間遊客激增。紅花嶺郊野公園內有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由沙頭角的擔水坑及山咀出發,可以全走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行盡紅花嶺幾乎全部特色打卡景點。

  「這裏每寸土地都在訴說兩種歷史──人類戰爭的短暫與自然演化的永恆。」生態旅遊專家李以強解釋說,紅花嶺郊野公園結合保育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人文歷史及戰時遺跡資源於一身。紅花嶺郊野公園附近山咀一帶,存留不少軍事遺跡,例如二戰日佔時期,日軍防備盟軍反攻及游擊隊而修築的機槍堡及戰壕。蓮麻坑郊遊徑由歷史悠久的蓮麻坑村起步,拾級而上,可俯瞰連綿山巒、風水林,以及昔日梯田痕跡。梯級盡頭是一座外形獨特的綠色建築物─麥景陶碉堡(礦山)。沿山徑上坡到達紅花嶺,山海共舞的優美景色盡入眼簾,亦可細看紅花嶺獨特生境。此處孕育不少具保育價值的動植物物種,如紅花嶺郊野公園標誌上的紅杜鵑。李以強說:「紅花嶺之所以叫紅花嶺,因為山上長滿紅杜鵑,每逢春天,三四月時,漫山紅花盛開,大家不容錯過。」

  引入特色專案 激發旅遊潛力

  根據漁護署的資料,紅花嶺一帶錄得多達650種動植物,當中包括灰伏翼、喜山鼠耳蝠、黃腹鼬、蛇鵰、鳳頭鷹等,以及一種稀有雀鳥品種─大草鶯,全球僅餘約200隻,香港佔了九成。李以強說,有很多觀鳥者或攝影發燒友都希望能夠捕捉大草鶯美麗的瞬間。

  李以強提醒,紅花嶺郊遊徑及蓮麻坑郊遊徑都不是新手休閒路線,在漁護署的綜合難度評分中,這兩條紅花嶺郊野公園內的郊遊徑皆屬於四星難行。

  談及北部都會區的生態發展,李以強提出了加強宣傳的建議,旨在推廣該區域的新興發展與生態旅遊的無限價值。他特別指出,北區擁有如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濕地、紅花嶺郊野公園等生態寶地,而沙頭角更是擁有連接多個離島和村落的碼頭,極具生態旅遊和鄉村遊的潛力。為此,李先生倡議發展沙頭角特色旅遊專案,例如重建粉嶺至沙頭角的窄軌鐵路,此舉不僅將顯著改善當地交通狀況,更預計帶來顯著的旅遊經濟效益,為北部都會區注入新的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华侨网无关联。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诉内容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内容、文字的完整、真实性,以及时效性本网部作任何承诺,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无意愿在华侨网发布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华侨网处理。

創新英歌舞劇 古今舞蹈巧妙融合

下一篇
「一山跨雙城」 紅花嶺艷麗吸引

已经没有了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514-3979969

邮箱: cpress@chinesepress.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00-16: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