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14日,第61屆慕尼黑安全會議在德國召開,重點討論全球面臨的安全挑戰、跨大西洋關系和歐洲在世界的作用等議題。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會上發表了震驚歐洲的講話,他猛烈抨擊歐洲的“價值觀問題”,卻只字不提歐洲關注的俄烏沖突等議題。
“這會是北約的終結嗎?”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15日以此為題發文稱,萬斯等美國官員的表態讓歐洲國家深感不安。他們擔心,特朗普政府可能將大幅減少對歐洲的安全保障,歐洲與美國的跨大西洋夥伴關系或將走向終結,“這可能標志著北約的黃昏”。
文章稱,萬斯在慕安會上的演講專注於批評歐洲的“民主實踐”,他指責歐盟領導人壓制言論和宗教自由,未能阻止非法移民,並且因懼怕選民的真實意願而逃避現實。萬斯認為,歐洲面臨的真正威脅並非來自俄羅斯或中國,而是歐洲自身內部對其“最基本價值觀”的背離。
前美國駐俄羅斯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Michael McFaul)指出,萬斯本可以在演講中討論烏克蘭問題,闡明美國對俄烏和平談判的立場,但他選擇避而不談。麥克福爾認為:“這次演講是給美國人聽的,而不是給在場的人聽的。”

美國副總統萬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 視頻截圖
“政客新聞網”稱,最近一段時間,特朗普政府官員頻繁發表不利於美歐跨大西洋關系的言論,萬斯的表態進一步加劇了歐洲人的焦慮情緒。就在幾天前,當地時間2月12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剛剛為烏克蘭潑了盆冷水,並強調歐洲不能依賴美國保障自身安全。
赫格塞思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舉行的“烏克蘭防務問題國際聯絡小組”會議上稱:“隨著俄烏沖突持續接近3年,我們的信息很明確:流血必須停止,這場戰爭必須結束。”他認為,俄烏雙方必須坐回到談判桌前,且烏克蘭人必須暫時忘記加入北約的願望。
赫格塞思稱,美國和北約盟友一樣,都希望烏克蘭成為一個繁榮的主權國家。“但是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恢覆烏克蘭2014年之前的邊界不切實際。追求這個虛幻的目標只會拖長戰爭,造成更多的痛苦。”
他還表示,任何持久和平都需包括對烏克蘭更強有力的安全保障,但美國不會作為任何安全保障的一部分而向烏克蘭部署軍隊。他告訴北約盟友,必須為歐洲安全承擔更多責任,不要依賴美國保障自身安全。
當地時間2月14日,赫格塞思在波蘭首都華沙再次向歐洲發出警告,稱“歐洲人不能假設美國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將永遠持續下去”,呼籲歐洲國家提高對國防的投入。
“政客新聞網”指出,赫格塞思的言論似乎破壞了北約集體防御條款,讓許多歐洲人感到緊張不安。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專家基爾·賈爾斯(Keir Giles)表示,這相當於特朗普政府在談判開始前就默許了俄羅斯的一些要求,“這是對烏克蘭和歐洲未來的雙重打擊。”
前立陶宛外交部長加布里埃柳斯·蘭茨貝爾吉斯擔心,美國不再願意成為歐洲安全的保障者,特朗普政府完全有可能從歐洲撤軍,“這很可能標志著北約的黃昏”。

美國副總統萬斯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期間會晤 視覺中國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長達90分鐘的通話更是讓一些歐盟國家擔心,特朗普政府可能成為歐洲的“敵人”。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盟高級外交官宣稱:“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位想要摧毀歐洲的俄羅斯總統和一位同樣想要摧毀歐洲的美國總統的聯盟。跨大西洋聯盟已經結束了。”
“政客新聞網”評論稱,對於歐洲來說,美國是一個在困難時期不可或缺的特殊國家。但特朗普政府官員在歐洲的一系列表態似乎意味著,美歐關系正走向分裂。前德國駐美國大使沃爾夫岡·伊申格爾(Wolfgang Ischinger)表示,現在的歐洲必須學會自力更生。
伊申格爾認為,歐洲領導人要為歐盟現在的困境負部分責任,他們預料到美歐關系可能在特朗普的第二個任期內惡化,卻沒有及時采取行動。他告訴“政客新聞網”,也許歐洲需要遭受一次“沖擊”,才能變得更具前瞻性和自力更生。
英國《衛報》也分析稱,在萬斯發表演講前,歐洲人可能還心存幻想。但萬斯的演講表明,歐洲和美國特朗普政府不僅僅對俄羅斯持不同看法,還在價值觀和民主等更深層次問題上存在鴻溝,歐洲官員再也無法掩蓋他們與特朗普政府之間的分歧。